笔趣阁

笔趣阁>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 > 第163章 无知蠢妇(第2页)

第163章 无知蠢妇(第2页)

“中原皇帝怕你们。”一位龟兹商人笑道,“可我们不怕。我们要活命,要公平,不要只会收税的官老爷。”

使者抚摸怀中书卷,轻叹:“他们不明白,真正可怕的不是制度,而是希望。一旦人们知道自己可以换一种方式活着,旧世界就再也关不住他们了。”

同一时刻,代郡玉喃所在的村庄遭遇突袭。一队官兵闯入,声称“剿灭邪教余孽”,烧毁了她们设立的临时医馆。沈青娥为保护《救治图谱》微型卷轴,手臂被烈焰灼伤,至今无法伸直。二人被迫转移,途中遇暴风雪,险些冻毙荒野。

幸得当地猎户相救。那猎户家中贫困,却执意腾出暖炕:“你们救过我家娃,这条命早就该还给你们。”深夜,他悄悄告诉两人:“赵文远的事,整个冀州都在传。有人说他是神仙派来的耕神,还有人在坟前供饭,说是梦见他穿着白袍巡田。”

玉喃泪如雨下。她在雪夜写下日记:

>“哥哥,我现在懂了。你当年劈开山岩,不是为了让我们记住你,而是为了让后来者不必再用斧头劈山。赵师兄走了,但他教过的农民还在播种;我们的屋子烧了,可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洗手煮水。火能烧毁木头,烧不毁人心中的光。”

春寒料峭之际,南中迎来一场罕见的冰雹。豆大冰粒砸碎了许多新育的秧苗。然而就在灾后第三天,各地回报惊人一致:百姓自发组织“秧苗互助会”,强户帮弱户补种,匠人造简易暖棚防冻,账房连夜重算损失分配。效率竟比官府调度快出三倍。

阿?站在望塔上目睹这一切,转身问岩桑:“你说,这算不算铁斧的意志?”

岩桑抚摸斧身,如今苔藓已褪,取而代之的是一圈细密年轮般的纹路,宛如树木生长。“它不再需要开花。”老人低语,“因为它已经活进了千万人的手里。”

此时,建康宫中再起波澜。那位曾上奏“效南中之法”的裴景徽,虽遭斥责,却未被进一步惩处。皇帝私下召见三次,每次皆密谈逾两个时辰。有宦官传言,御书房内常出现一幅地图,上面用朱笔圈出数十个“民议亭试点”,旁边写着“试行可行否”五字。

更令人震惊的是,竟有数名京畿富户暗中遣子赴南中“留学”。他们扮作商贾,潜入学堂,偷偷抄录课程笔记。其中一人归乡后,在自家庄园推行“五色账”,三年内田产损耗减少六成,佃户逃亡率归零。消息传出,周边豪强纷纷效仿,虽不敢明言来源,实则皆在暗学“南来模式”。

李昭在北方的水利工程顺利推进。三条主渠如期完工,引水成功当日,千余名百姓自发聚集渠首,齐声高唱一首新编的号子:

>“一锹土,一瓢水,

>十户人家一条心。

>官爷不来我们也行,

>自己动手养自己!”

豪强果然派人破坏,但每次拆除后,参与重建的人数反而更多。有人发现,某些原本受雇行凶的打手,事后悄悄返回工地,主动加入轮工队。“我们也是穷人。”一人说,“凭什么替财主欺负穷人?”

而在南中腹地,守心书院迎来第十届毕业典礼。九百八十名学子跪拜开山碑,宣誓践行《共耕誓言》。其中有三百二十七人当场报名加入“萤火计划”,最小者仅十六岁,是当年春雷夜幸存者的孙女。

阿?亲自为每人佩戴一枚铜牌,正面刻“南来”,背面镌“不熄”。她说:“你们不是去征服,是去点亮。哪怕只能照亮一间茅屋,温暖一双冻手,也值得。”

典礼结束当晚,铁斧再次震动。这次并非开花结果,而是斧柄深处传来细微裂响,一道金线自裂缝蜿蜒而出,如血脉搏动,持续整整一夜。老匠人们彻夜守护,确认并无外力作用。岩桑抚须长叹:“这是应兆啊。南中的根,终于扎进了北地的土。”

数日后,北方传来惊人消息:雁门关守将私自放行一支“商队”入境,实则全是“影榜”成员。他们携带的不仅是典籍,更有改良稻种、织机图纸与防疫药方。更不可思议的是,那守将留下一封信,写道:“吾父饿死于永嘉之乱,若早有此法,何至于此?宁负朝廷,不负苍生。”

阿?读罢信,久久无言。她走到铁斧前,轻轻抚摸那道金线,忽然微笑:“哥哥,你看,连石头都会选择站在哪一边。”

夜幕降临,群星璀璨。守心堂屋顶升起一盏孔明灯,缓缓飘向北方。灯面上用黑墨写着两个大字:**继续**。

风助其势,灯越飞越高,穿过云层,消失在天际。

不知过了多久,在千里之外的某个小村庄,一名孩童推开窗棂,惊喜喊道:“娘,天上掉下来个亮东西!”

母亲拾起尚带余温的灯笼,眯眼读出那二字,转身对灶台前的男人说:“听见没?有人叫咱们继续呢。”

男人放下碗筷,望向窗外漆黑的旷野,轻声道:“那就……继续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