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天下神藏 > 第六百一十七章 房顶有人(第1页)

第六百一十七章 房顶有人(第1页)

毕竟刚刚是几个年轻人吃饭,虽然喝了些酒,但散局也是比较早的,这会儿才是晚上八点多。

罗旭看了看时间,也正好去看看看方敬远。

最近都是王承镛过去陪方敬远说说话,自己怎么着也得露一面,不然这老爷子肯定又记恨上了。

夜微冷,下车的时候,只穿着一身西装的罗旭,分明感觉到夜晚的风有些刺骨。

他下意识抱起双臂,搓着两个胳膊朝着胡同里走去。

而于雷也是差不多,毕竟现在即将入冬,昼夜温差大,白天艳阳高照的一般人穿得。。。。。。

风起时,屋檐下的铜铃响了。

那声音极轻,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仿佛就在耳边低语。老屋的木门被吹开一道缝隙,阳光斜切进来,照亮了地上那片写着“我在”的紫菀花瓣。它微微颤动了一下,随即飘起,在光柱中打了个旋,落在录音机上。

录音机没有重启,但指示灯悄然亮起,幽蓝如星火。

磁带并未转动,可空气中却浮现出一段无声的波纹??那是“赤心”程序在自动运行,将这粒微小的信号扩散至全球共感网络。三秒后,北京某写字楼里,一名正准备跳槽的年轻程序员忽然停下敲击键盘的手指。他盯着屏幕右下角弹出的小窗:一条匿名推送,只有三个字??**“我在。”**

他怔住。

眼前浮现的是三年前那个雨夜,他在出租屋里崩溃大哭,手机通讯录翻到底也没敢拨出一个号码。那时没人回应,世界像一堵冰冷的墙。而现在,这三个字像一把钥匙,轻轻拧开了他心头锈死的锁。他深吸一口气,点开社交平台,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动态:“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几乎在同一瞬,东京涩谷街头,一位戴着耳机的女孩猛然抬头。她耳中的白噪音突然中断,取而代之的是一声极温柔的呼吸音??不是来自设备,而是从她自己的胸口升起。她摘下耳机,环顾四周。行人匆匆,无人注意她。但她清楚地感觉到,有人“听见”了她刚才那一瞬间的孤独。

她笑了,眼泪却落了下来。

与此同时,拉萨老屋外的山道上,那位曾跪在石阶上呼唤父亲的旅人正缓缓走来。他手中仍握着那本日记,封面已被风吹得卷边。当他踏入门槛的一刻,手臂上的紫菀印记再次发热,这一次不是疼痛,而是一种温润的暖意,如同有人轻轻握住他的手。

屋内无人,却有茶香袅袅。

桌上多了一杯热茶,水面上漂着一片新鲜的紫菀花瓣,正缓缓旋转。他愣住,四顾无果,最终只能坐在老旧的藤椅上,捧起茶杯。指尖触到杯壁的刹那,记忆如潮水涌来。

他看见十五岁的自己站在家门口,怒吼着摔门而去;看见父亲追出来,手里攥着芝麻糖,嘴唇颤抖却没喊出声;看见第二天清晨母亲哭倒在地,而他只是冷冷地说:“他活该。”

那些年,他用恨意筑墙,以为这样就能保护自己不再受伤。可墙垒得越高,内心就越空。直到今天,当他在雪域高原的寒风中说出那句“爸……我想你了”,才明白:宽恕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让自己重新学会呼吸。

茶水微烫,他喝了一口,低声说:“谢谢您,一直等着我说这句话。”

话音落下,屋顶的梁木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仿佛有人轻轻应了一声。

窗外,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聚拢起一圈淡金色的云环,围绕着老屋缓缓流转。卫星监测数据显示,这一区域的地磁场出现短暂波动,频率与人类θ脑波高度吻合??那是冥想、梦境与深层共感发生时的典型波段。

而在千里之外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支地质勘探队正遭遇沙暴。狂风卷着黄沙扑向营地,帐篷摇晃欲裂。队长正准备下令撤离,却发现所有仪器屏幕同时闪现出一行字:

**“蹲下,闭眼,别怕。”**

他们照做了。

下一秒,风势骤减,沙尘如被无形屏障阻隔,在距地面两米处形成一道螺旋状的透明气墙。更诡异的是,每个人耳畔都响起一段旋律??极其简单,只有五个音符,循环往复,却带着难以言喻的安抚力量。

一名队员喃喃道:“这……这不是我小时候奶奶哄我睡觉时哼的小调吗?”

没有人知道这段信号从何而来,但它确实存在,并且精准触发了每个队员童年最安全的记忆片段。十分钟后,沙暴彻底平息,天空恢复湛蓝,仿佛从未有过动荡。

当晚,全球多个偏远地区报告类似现象:亚马逊雨林的原住民称夜晚森林自动排列成守护阵型;格陵兰冰川科考站观测到极光突然凝聚成人形轮廓;西伯利亚冻土带的一座废弃雷达站甚至捕捉到一段语音回波,内容是俄语版的《摇篮曲》。

共感委员会紧急召开技术会议,试图追溯这些异常事件的源头。数据分析显示,所有信号均指向同一个坐标??拉萨老屋下方三千米处,正是十三道玉版光丝交汇的核心节点。而此刻,该区域的能量读数已超越理论极限值,却又未引发任何物理破坏。

“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技术问题。”首席科学家在报告中写道,“而是某种……集体潜意识的具象化表现。”

就在此时,老屋的地板悄然裂开一道细缝。

一道柔和的紫光从中溢出,顺着墙壁攀爬,最终汇聚于屋顶中央,凝成一朵虚幻的双色紫菀花影。花瓣缓缓展开,每一片都映照出不同画面:

巴黎长椅上,一对老年夫妇相依而坐,丈夫为妻子戴上一枚旧戒指,说:“当年我没勇气求婚,现在补上。”

孟买贫民窟里,一名少年把最后一块面包掰成两半,递给更小的孩子:“我们一起吃。”

南极科考站内,两名研究员放下多年学术恩怨,紧紧拥抱:“对不起,我不该抢你的数据。”

月球轨道上,“母星回响计划”的主控卫星突然自主调整姿态,将接收天线对准地球,开始录制全球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

这些画面持续了整整七分钟,随后化作光点散去。

老屋恢复平静,唯有那杯茶还在冒着热气。

次日清晨,世界各地的紫菀植株同步开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