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上线72小时内播放量突破两千万,多家国际媒体主动联系采访。BBC记者发来提问清单中最尖锐的一条是:“您是否认为,星辰的成功正在挑战西方百年汽车工业的价值观?”
林远山的回答简短而有力:“我们从未试图挑战任何人。我们只是回答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一辆车,究竟应该为谁而造?”
风波并未就此平息。
随着星辰在海外口碑持续发酵,国内舆论场也开始反转。曾经嘲讽其为“农村婚庆专用车”的自媒体纷纷改口,称其为“国民骄傲”“中国制造逆袭样本”;一些地方政府主动伸出橄榄枝,提出税收优惠、用地支持,希望引进生产基地或regionalhub。
但真正掀起波澜的,是一则来自工信部的消息。
十一月初,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发布《关于支持新能源微型载具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扶持一批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和出口实绩的小微型电动车企业,推动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并鼓励参与国际认证与绿色补贴项目。
文件虽未点名,但业内皆知,星辰正是此政策背后的重要参考案例。
更令人震动的是,某头部自主品牌高层在内部会议上坦言:“我们过去看不起这类产品,觉得它们拉低品牌形象。但现在回头看,星辰做的,恰恰是我们一直忽略的事??回归本质。”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
尽管星辰汽车尚未启动融资计划,也无意上市,但已有数家风投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打听股权结构,愿以数亿元估值争抢少数股份。更有传言称,某跨国零部件巨头正秘密洽谈战略合作,意图共同开发面向新兴市场的模块化电动平台。
面对这一切,林远山始终保持冷静。
他在一次内部讲话中强调:“热度会过去,竞争会加剧,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产品的敬畏之心。谁要是敢为了扩张牺牲质量,我就亲手把他赶出这个厂门。”
话音落下,全场寂静无声。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海外市场的需求仍在激增,订单排期已延至六个月以后。产能瓶颈成为当前最大难题。虽然二期智能工厂已在建设中,预计明年一季度投产,届时年产能可达十万辆,但仍不足以覆盖全部需求。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浮出水面:在全球设立CKD组装中心。
即以全散件出口形式,在目标市场本地完成装配、检测与交付。既能规避部分关税壁垒,又能创造就业、融入当地经济,还能进一步压缩物流成本与时效。
首个试点选定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与当地一家小型汽修连锁企业合作建厂。中方提供技术支持与核心部件,墨方负责场地、人力及本地合规事务。短短两个月,第一条简易产线建成,首台本地组装星辰01顺利下线。
揭幕仪式上,墨西哥合作伙伴激动地说:“以前我们只能修外国车,现在终于可以组装自己的‘国民电动车’了!”
而在东南亚,印尼经销商更是自发组织用户俱乐部,每月举办“星辰日”活动,分享用车经验、改装创意,甚至发起公益行动??用星辰车队为偏远村庄运送药品和教材。
这些画面传回国内,触动了许多老员工的心弦。
二十年前,这家工厂还只是个替人代加工电动车外壳的小作坊,设备陈旧,订单不稳定,连工资都时常拖欠。如今,它生产的车辆漂洋过海,改变着无数人的生活。
质检车间的老班长赵建国抚摸着一台待检车的防撞梁,喃喃道:“我儿子小时候坐我摩托车摔过一次,后来我一直盼着有天能开上真正安全的车。没想到,是我亲手造出来的。”
没有人听见他说什么,但那份沉默中的骄傲,弥漫在整个车间。
冬天来了,台州的晨雾愈发浓重。每天清晨六点,第一批工人准时打卡进厂。他们在流水线上重复着看似枯燥的动作:拧螺丝、接线束、贴标签、测电压……每一个细节都被严格执行。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手中的不仅仅是一辆车。
它是某个父亲接送孩子上学的工具,是某个母亲摆摊谋生的依靠,是某个青年追逐梦想的起点。
它承载的,不只是钢铁与电流,还有信任与尊严。
某天深夜,林远山独自来到厂区最偏僻的试验广场。这里停放着十余辆经历极端测试后的报废样车,有的撞得面目全非,有的泡过盐水腐蚀,有的连续跑了五万公里疲劳试验。
他走到最中间那辆原型车前停下脚步。车身上布满划痕与凹痕,铭牌早已模糊不清,唯有底盘编号仍清晰可辨:ZC-TS01-PROTOTYPE-001。
这是第一台星辰01,诞生于两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当时整个团队熬了七十二小时不眠不休,只为验证一项新的悬挂结构能否承受反复颠簸冲击。
如今,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像一座纪念碑。
林远山伸手轻触车身,低声说道:“谢谢你,带我们走出了第一步。”
远处,东方天际泛起一抹鱼肚白。
新的一天开始了。
生产线重新启动,机器轰鸣声再度响起。新的一批星辰01正在诞生,它们将奔赴世界各地,驶入陌生街道,见证不同的日出。
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或许正有一个普通人站在展厅门前,凝视着那抹熟悉的红色,心中默念:
“就是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