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谁把龙袍披朕身上了(基建) > 130140(第4页)

130140(第4页)

郑力无奈抚额,“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医署使,上朝的资格都没有,朝中哪里有认识的人打听。”

然后郑力的宅子里就只剩他一个人,以及一些下人。

郑力的宅子离宫中甚远,就算是坐牛车,也要费些时间。故而他只得每日早些起来。

今日早起是早起了,看着空落落的宅子。总觉得心中不畅快。

祝时溪自然是注意不到郑力的情绪变化的。还是步伊对他说。“郑医使这是怎么了,怎得今日情绪不高呢?”

郑力尴尬一笑,“没有的事,就是家中亲人为了孩子读书的事去了陵州,有些不习惯。”

郑力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楚,故而解剖课一般都只在一旁看。

其余的太医们则是在阿青的监督下进行简单的划开切口和缝合。

等太医们学的差不多了,便要让未曾接受过培训的各地医者们来到安京。

祝时溪一想到自己即将桃李满天下,忍不住感叹这些太医怎得如此愚笨。

她的徒弟们明明一点都不笨,学东西都是很快的,怎得在这个太医署进度就慢了很多呢。

终于,在祝时溪的各种眼神催促下,太医院的医生们也算是圆满将培训完成,紧接着便是其余各地的医者们分批来安京了。

*

潼川路的医者就是第一批。

沈友儿从小跟着自己的阿娘学女子医术,在前两年的动乱之中,她年纪轻轻就失去了丈夫,靠看得一手儿科维持生活,熬到了林肆登基。

沈友儿没有钱开医馆,故而就在家中院子里问诊,药大多都是自己上山去采,自己烘干存放。

不过好在新帝登基以后百姓的日子好过很多,有不少曾经被她治好的病人家中送来土豆和红薯,说不值几个钱,让沈友儿放在家中应急。

因得前两年的天灾,百姓们已养成居安思危的习惯,如今虽是有土豆和红薯饿不死,但万一哪天又来一场大雪呢,这土豆和红薯又很能放,月初时便存着一些,月末时若这个月相安无事,那便拿出来吃掉。

沈友儿原本以为日子就会这样平静的过下去,直到有一日州衙的白直在她的院门口敲门。

沈友儿以为是来看病的,打开门却是询问她要不要去安京培训的消息。

沈友儿在原地愣神了数十秒,硬是没明白这培训是何意。

若不是这白直在昔日户籍普查时见过,她都要以为对方是骗子了。

白直立刻给沈友儿解释,说是陛下的要求,各地医者自愿去安京参加培训,可以先报名,等着时间协调通知,已有好几家医馆的人报名了。

沈友儿指了指自己,“我应当不算什么正规大夫吧,我都没有铺子,就在家中看病也算吗。”

白直又说:“陛下和祝令者重视女医,沈大夫在这一片如此出名,可不要妄自菲薄。这进京是祝令者讲学,当年那场伤疫就是祝令者研究出来的方子,不知救了多少人呢。”

沈友儿这下毫不犹豫:“我去!”

她当然知道这位祝大夫,当时她也是靠着这副药方救活了好几个孩童。

能得这等医者授课,简直是可遇不可求。

沈友儿报了名,又等了一段时日,这才被安排踏上进京的牛车。

州衙安排的十分妥当,医者们去,回来了都会得补贴,若是通过了培训,那便是会让白直门大力宣传。

这对开医馆的人来说非常划算。

因为进京去太医院培训过的医者,百姓定然会优先选择。

这第一批的人不光有沈友儿,还有好几个女医。

女医自古只治孩童和女人,尤其是生产,这是一道非常恐怖的鬼门关。

几个女医聚在一起,谈论着自己的紧张。

其中一女医年岁已是三十大几,她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医学教育,连字都不认识,凭借着自己的经验来行医,尤其是生产与产后护理这一块。

因为这次进京不用自己花钱,回来还能得钱,她算了一笔账,这可划算得很呢。

还能去一趟安京,老天,她从没想过这辈子能去安京。

到了安京,一群医者被拉一个大大的屋子门前,那不识字的女医戳了戳沈友儿,“这牌匾上写的什么字啊。不会是太医署吧,但是太医署不是都在皇宫里吗?”

沈友儿抬起头,只见上面写着三个大字,医学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