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 第2308章 表现忙碌(第2页)

第2308章 表现忙碌(第2页)

李承烨心头一震。他立刻派人寻访,最终在秦岭深处找到一名十二岁牧童。此子自幼失怙,随盲父放羊,从未入学,也不识字,平日只与山风溪流为伴。经测试,其听觉神经对虚假音波毫无反应,确为千年难遇的“天听体”。

当夜,裴砚之含笑而逝。李承烨亲手将他葬于碑林之侧,并立碑无名。

七日后,借着月圆之势,李承烨率队重返终南山。他们在归真学会旧址布下三重结界,由牧童手持骨片,依阿星指导吟唱逆语咒。起初无声,继而石壁微颤,地下隐隐传来闷响,如同万千人在地底齐声尖叫。

突然,一道青灰色光柱自洞底冲天而起,照亮半边夜空。光中浮现出无数扭曲面孔,皆张口无声,似在呐喊,又似在哀求。紧接着,整座山脉发出轰鸣,仿佛一口巨钟被人狠狠撞击。

“它在反击!”阿星大喊,“快撤!”

众人疾退,唯有李承烨伫立原地。他仰头望向光柱,缓缓举起右手,掌心赫然烙着一道环形疤痕??那是当日敲响正气钟磬时,钟槌反震所致。此刻,疤痕竟开始发烫,隐隐与光柱产生共鸣。

“原来如此……”他喃喃道,“我不是在对抗它,我本来就是它想找的人。”

原来,历代监国者中,唯有血脉纯净且心灵未被完全驯服之人,才能成为母钟的终极容器。而李承烨,既是皇族中最坚定的反抗者,又是唯一真正理解声音力量本质的人??这种矛盾性,恰恰使他成为最佳载体。

就在光柱即将将他吞噬之际,一声清越笛音划破长空。

是阿星吹响了最后一支“破妄笛”,那是以裴砚之遗骨研粉混合金精制成,专为斩断灵性链接而造。笛音所至,光柱骤然断裂,虚影四散溃逃,大地重归寂静。

李承烨瘫倒在地,浑身冷汗淋漓。阿星亦吐血倒下,却仍笑着:“看来……我们还是比它多想了一步。”

回到长安后,李承烨下令将终南山遗址封印,并在四周立碑九座,每座刻一字:“听、问、辨、争、思、言、行、记、传”。合为一句箴言:听而后问,辨而后争,思而言之,行而记之,传而不息。

同时,他颁布《鸣政令》,规定凡朝廷发布诏书,必须附带三种解读:一为官方解释,二为反对派评议,三为民间反馈摘要。文书之上不再只有朱批,还要加盖“众声印”,方能生效。

此举震动朝野,却也催生新生。年轻官员开始主动走访乡里,收集舆情;太学学子组织“辩政社”,每日就时事展开激辩;甚至连宫中宫女也自发编纂《闺阁谏录》,记录她们所见所闻的政务疏漏。

而在西北边陲,一座新城正在崛起。那里聚集了大量曾被关押于静思营的幸存者,他们不愿再提过去,却坚持要在城中心建造一座“无顶钟楼”??钟悬于空,四面无墙,任何人皆可自由进出,自行敲响。

有人说,深夜路过时,常听见钟声自鸣,仿佛有人在替死者发声。

某日,李承烨微服至此,立于钟下良久。忽有一孩童跑来,仰头问他:“大人,为什么这钟没有屋顶?”

他蹲下身,轻声答:“因为真正的声音,不该被盖住。”

孩童似懂非懂,蹦跳离去。片刻后,他又折返回来,踮脚摸了摸钟身,用力一推。

钟声悠扬,荡向远方。

李承烨望着那涟漪般的声波扩散至horizon,忽然觉得心口那道隐痛消失了。他知道,不是伤好了,而是已经被另一种频率覆盖??那是千万人说话的声音,汇成的洪流,足以淹没任何企图让人沉默的低语。

数月后,钦天监奏报:虚宿星位光芒转暗,持续十七年的“虚火重临”之象终于结束。民间传言,这是“人间声势压过了天外邪音”。

李承烨听罢,只笑了笑,命人将此条记录归档于《实录?鸣世篇》。

当晚,他独坐书房,提笔写下一段话:

>“治国不在禁声,而在育人敢言;安邦不在统一思想,而在容纳异响。钟可以碎,碑可以裂,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说出‘不对’,光就不会熄灭。”

写毕,他吹灭烛火,走入庭院。夜风吹过屋脊,带动檐铃轻响。这一次,他听得很清楚??那不再是单调的嗡鸣,而是夹杂着远处市井的叫卖、孩童的嬉闹、夫妻的低语、老人的咳嗽……所有琐碎而真实的声音,织成一片生生不息的喧哗。

他仰头望天,星河浩瀚。

“你们想让我们安静?”他对着虚空轻语,“可我们已经开始唱歌了。”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少年走进声音博物馆,站在那块黑色石碑前,将手掌贴上共鸣环时,他们会听见一段录音??苍老却坚定的声音缓缓响起:

>“我是李承烨。如果你听到这段话,说明钟又一次响了。不要怕,也不要停。记住,每一个问题,都是对黑暗的一击。每一次开口,都是在重建世界。

>去问吧,去说吧,去吵吧。

>宁静的国度不属于人类,而属于坟墓。

>活着,就要有声音。”

录音结束,石碑微微震颤,继而传出一声清越钟响。

整个展馆随之共鸣,久久不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