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 第2311章 吃不上饭(第2页)

第2311章 吃不上饭(第2页)

三日后,乐僧步入东宫大殿,黑袍覆体,面容清瘦,双手缠布,似不愿触碰尘世。他不跪不拜,只道:“贫僧欲以一曲《涅?寂》,助贵邦重归清净。”

“好。”李承烨微笑,“但请容我派一人与你合奏。”

那人正是牧童出身的青年领袖,手持“破妄笛”。

琴声起,果然不同凡响。初时如霜雪覆地,万物凝滞;继而似深渊吞月,连心跳都仿佛停止。殿内侍从已有数人双膝发软,眼中浮现虚妄净土之景。

牧童不动,待琴音攀至巅峰,骤然吹笛。

笛声短促、尖锐、不合音律,宛如顽童摔碗、稚子啼哭、醉汉骂街??全是人间最“不美”之声。可正是这些声音,像针一样刺破幻境,让听者猛然惊觉:我还活着,我还能烦,我能恼,我能怨,所以我存在。

两股声流激烈碰撞,空中竟现肉眼可见的波纹震荡。乐僧额角渗血,仍不肯停手。牧童亦咬牙坚持,笛音愈发明快,加入市井叫卖、学堂朗读、工匠打铁节奏,最终汇成一小节《众生谣》副歌。

“轰”一声轻响,如同冰层破裂。

乐僧手中琴弦齐断,七根尽碎。他踉跄后退,不可置信地看着双手:“不可能……如此粗鄙之音,怎可破我千年正统?”

“因为你练的,是死人的音乐。”牧童收笛,平静道,“而我们吹的,是活人的日子。”

李承烨起身,亲自为他斟茶:“贵国或许崇尚寂静,但我们大唐相信??万家灯火,不如万人开口。若你愿留下学习,欢迎之至。若执意带走这套理念,我们也绝不阻拦。因为真正坚固的文明,不怕别人听,也不怕别人改。”

乐僧沉默整夜,天明离去时,留下琴匣与一封信:“吾毕生求静,今始知静生于动中。愿归国后,建‘闻俗堂’,教国人先听市声,再谈禅意。”

秋去冬来,天下渐安。

新年元日,朝廷举行“万民共声祭”。全国各地同步点燃声焰??一种特制烟花,爆炸时不显光华,却释放特定频率声波,经地下网络叠加后,可在特定地点合成一句话。今年的主题是:“我想对十年前的自己说什么?”

长安城中心广场,万千声波汇聚,最终形成清晰人声:“别怕说话,有人在听。”

洛阳、扬州、成都、敦煌……各地皆有不同答案响起。有的说“勇敢些”,有的说“原谅父亲吧”,还有一处偏远戍边小寨,只传来一句憨厚笑声:“嘿,原来我真的能当将军!”

李承烨站在高台之上,望着人群沸腾,忽然感到一阵眩晕。

阿星立刻察觉:“你又熬夜了。”

“没事。”他摆手,“只是觉得……这场仗打了太久,该歇一歇了。”

可他知道,不能歇。

因为就在三天前,西域传来密报:有神秘组织在沙漠深处建造“无音之城”,全城以吸音材料构筑,居民佩戴特制面具,禁止书写以外的一切表达方式。城中最高建筑刻着八个大字:“去言归真,万籁同寂。”

而且,城主的名字写着??李玄微。

这个名字,曾出现在“归真学会”创始名单末尾,也是李承烨的叔父,先帝胞弟。二十年前因主张“废除口语,推行心灵感应治国”被贬出京,从此销声匿迹。

“他还活着。”李承烨握紧铜铃,指节发白。

阿星低声问:“要去吗?”

“必须去。”他抬头看向远方,“这一次,我不再派别人去替我说话。”

风雪将至,驼铃已响。

他披上旧时战袍,带上一枚未曾启用的“终焉音核”??那是《众生谣》的终极版本,融合了十万普通人临终前最后的话语,包含悔恨、宽恕、思念与希望。一旦激活,将持续播放百年,直至地脉彻底重塑。

“告诉长安,”他对阿星说,“如果三个月后我没有回来,就把这颗音核埋进母钟基座。”

“那你呢?”

他笑了笑:“我去看看,一个想要消灭声音的人,到底还能听见什么。”

驼队消失在黄沙尽头时,长安城正迎来第一缕春阳。

街角,《辩茶会》今日议题更新:“当亲人成为敌人,我们还能爱这个国家吗?”

无人知晓答案。

但人人都在说着,想着,争着,盼着。

这便是最好的开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