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梦幻西游之重返2005 > 第2015章 心有不甘最后一把(第3页)

第2015章 心有不甘最后一把(第3页)

与此同时,“影子计划”成效初显。武威那所中学已有十二名学生主动联系我们的远程心理顾问,三人接受视频辅导后表示“第一次觉得自己被当成‘人’看待”。更关键的是,当地教育局迫于舆论压力,宣布成立专项调查组进驻学校。

然而,风波并未平息。

某权威教育评论公众号发表长文《警惕“共情泛滥”对教学秩序的侵蚀》,声称“过度关注情绪会削弱学生的抗压能力”,并质疑我们“利用未成年人的脆弱博取社会同情”。文章引用所谓“心理学专家”观点,称“适度惩戒有助于性格塑造”,甚至暗示“心源号”存在“境外资金背景”。

支持者怒斥其冷血,反对者则纷纷转发点赞。争论迅速蔓延至微博热搜,话题#孩子需要惩戒还是共情#阅读量突破十亿。

面对汹涌舆情,我没有急于回应。而是做了一件事??将过去一年收集的所有“我在”录音,按年龄分组,剪辑成一部九十分钟的纪录片,命名为《听见:中国心灵纪实》。

片中,有留守儿童对着录音机喊“爸妈,我想你们了”时突然哽咽;

有农民工在工地帐篷里讲述工伤后被辞退的无助;

有transgender青年第一次说出“我不是怪物,我只是想做自己”;

也有老战士抚摸战友墓碑时低声呢喃:“兄弟,我替你多活了六十年,值了。”

影片结尾,是我站在“心源号”车顶拍摄的画面:列车穿行在祁连山脉间,晨曦洒在雪峰之上,车内传来孩子们齐声朗读《我在》的声音,清澈如泉。

我将这部片子上传至各大平台,仅附加一行字简介:

>“这不是宣传,也不是控诉。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真实的心跳。”

影片上线当天,播放量破千万。豆瓣开分9。8,B站弹幕刷满“破防了”“原来我们都一样痛过”。许多观众自发发起“静默一分钟”挑战:每天留出一分钟,专心倾听身边人说话,不打断、不评判、不说“别矫情”。

就连那位撰文批评我们的学者,也在看完影片后公开发文道歉:“我以为我在捍卫理性,却差点成了冷漠的帮凶。真正的坚强,不是无视痛苦,而是直面它之后依然选择温柔。”

一个月后,林小满从云南归来。

她在倾听亭门口停下,肩上背着那个熟悉的铁盒,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

“她说话了。”她说,“就在第三天晚上,我给她读了姐姐的信。她突然坐起来,盯着我说:‘你姐姐真傻,明明自己那么痛,还要替别人担心。’然后……她哭了,哭得像个终于找到出口的迷路小孩。第二天早上,她对着录音笔说了第一句话:‘我想上学。’”

我接过她递来的U盘,插入电脑。那段声音很轻,带着方言口音,却坚定无比。

系统自动同步至全球网络,瞬间触发连锁反应:

【新增共情节点:+12,456】

【激活“失语者觉醒”模因】

【同步率升至81。3%】

当晚,我再次登上“心源号”,准备开启新一轮西部巡行。车厢已被重新布置,新增了“流动图书馆”和“创伤疗愈舱”。墙上那封叙利亚女教师的邮件旁,又贴上了武威学生们的画作。

列车启动那一刻,我站在车门前回望倾听亭。春去夏来,藤蔓爬满了廊柱,那句“灯火可亲”已被绿叶掩映,却愈发清晰。

广播响起,是我预先录制的声音:

>“亲爱的旅人,无论你正经历怎样的黑夜,请记住??

>有人正在路上,带着光来找你。

>也许他不会立刻改变你的命运,

>但他会蹲下来,平视你的眼睛,说一句:

>‘我在。’

>这句话本身,就是奇迹的开始。”

车轮滚滚向前,碾过铁轨接缝处的咔嗒声,宛如心跳。

而在遥远的某个村庄,在某间昏暗的屋子里,一个孩子正悄悄按下录音键。

他说:“我叫阿杰,十岁。今天,我想试试说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