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注栏,我写下:
>“此声跨越四十八年光阴,
>见证爱之不朽,
>亦见证人类敢于讲述的勇气。
>愿所有未竟之言,终得回响。”
第二天清晨,暴风雪终于散去,铁路恢复通行。心源号缓缓启动,车轮碾过积雪,发出沉稳的节奏,如同心跳。
李婷站在车门处,望着远方升起的朝阳,忽然说:“你说,阿米娜现在在哪?”
我一怔。
阿米娜,那个曾在阿富汗战区建立地下声音站的女孩,三年前在一次空袭中失踪。她的最后一段录音是用破旧手机录的:“如果我倒下了,请替我按下播放键。那里有二十个孩子的梦想,他们还没来得及说出口。”
我们从未找到她的遗体,但“影子回响B计划”的核心算法,正是基于她留下的原始数据模型构建的。
“她不在任何地图上。”我轻声说,“但她活在每一个按下录音键的人心里。”
就在这时,系统突然弹出一条跨境加密信息,来源标识为:巴基斯坦白沙瓦难民营。
发信人昵称:**晨光里的缝纫机**。
内容是一段音频,背景有孩童嬉闹与缝纫机哒哒作响。一个温和的女声用普什图语夹杂着生涩中文说道:
>“你好,心源号。
>我是阿米娜的妹妹,扎拉。
>姐姐临走前,给了我一支录音笔,说有一天,会有列火车带来她的回声。
>我等了三年。
>昨晚,我放了她最后录的那段‘孩子们的梦想’,有个五岁男孩听完后说:‘我也想说!’
>于是我们在这里成立了第一个海外儿童声音角。
>今天,我替姐姐回复你们:
>‘我还在。’
>不止是我,是所有不肯沉默的人,都还在。
>请继续前行,我们会跟上你们的脚步。”
音频结束,全场寂静。
良久,李婷拿起吉他,轻轻拨动琴弦。我打开全球直播通道,将这段录音作为今日早安问候,发送给每一位在线用户。
屏幕上,光点如星河流动。
内蒙古的巴特尔今天录了新声音:“妈妈,花开了。”
合肥的陈阳第一次走出家门,在社区树洞角留下一句话:“爸,我想试试看能不能找份工作。”
张家口那位老兵打来电话:“我把我老班长的名字,刻进了‘回声墙’。”
而在广西山区,林小雨背着书包走进教室。她没有抬头看任何人,径直走到座位坐下,从书包里取出录音笔,轻轻放在桌角。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那枚小小的麦克风上,泛起一圈柔和的光晕。
她深吸一口气,嘴唇微动,仿佛在对自己说:
“我想说了。”
这一句,无需录音。
因为它已经化作风,吹过山岗,掠过田野,穿过城市与荒原,汇入那列永不停歇的心源号列车,驶向下一个等待被倾听的灵魂。
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定也有一个人,正举起录音笔,准备回应:
“我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