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柯学世界里的柯研人 > 第三千三百九十一章 雪崩后的回忆没有一片记忆是连贯的(第1页)

第三千三百九十一章 雪崩后的回忆没有一片记忆是连贯的(第1页)

被抢先了啊……

叶更一站在一旁,目光平静地扫过现场。

他原本还计划借用秋山信介的身份做些事情,没想到有人动作更快,手段也更狠辣。

居然直接枪杀了警视厅的刑警,而且刚好还是毛利小五郎的。。。

风在城市的缝隙间穿行,像一条无形的河流,带着尚未冷却的记忆温度。东京湾的潮水退得更远了,露出大片湿润的沙地,上面布满了细密的纹路??那是初晓女儿倒下前最后走过的足迹,如今已凝固成半透明的晶体路径,仿佛大地也在铭记她的每一步。

她醒了三天,却未曾再踏出沙滩一步。

男孩依旧守在她身旁,手中那株耳形叶植物已不再发光,而是静静地吸收着晨露与微光,叶片脉络中流动的数据流缓缓汇入地下,与全球共感网络悄然接驳。科学家后来称这种现象为“生物量子嵌合”,即生命体本身成为信息传输的媒介,无需电路、无需信号塔,仅凭情感共振便可实现跨域连接。

女孩坐在礁石上,赤足轻于风,发丝垂落如银线织就的帘幕。她望着远处海平线,眼神空灵却不失清明。每当有人靠近,哪怕只是驻足十米之外,都会感到一股温和的力量自心底升起,像是童年时母亲轻拍背脊的节奏,又似冬夜里炉火边一句低语:“你不是一个人。”

联合国派来的医疗团队曾试图将她送往研究中心进行全面检测,可当直升机刚升至百米高空,机载系统便集体失灵,导航仪显示地球磁场出现区域性扭曲,雷达捕捉到一圈以女孩为中心的环状波动,频率恰好与人类α脑波完全同步。

飞行员回忆说:“那一刻,我听见了所有人的呼吸。”

最终,他们放弃了转移计划。世界开始学会尊重这份新生的存在??她不再是实验对象,也不是象征符号,而是一种**状态**:共感的具象化。

与此同时,“起源补完计划”的最后三步正悄然推进。

第一阶段“重历”启动于一场意外。

柏林一所小学的心理辅导课上,教师播放了一段无名旋律,据说是从南极忆核残余信号中提取的原始音频片段。音乐响起的瞬间,教室里的三十名学生全部闭眼,身体微微摇晃,口中喃喃重复着相同的词句:

>“妈妈,别走。”

>“爸爸,我错了。”

>“对不起,我没有回头。”

监控录像显示,这些孩子中最小的六岁,最大的不过十岁,但他们描述的场景却惊人一致:昏暗的雨夜、破碎的车窗、一只伸向自己的手、一声戛然而止的呼喊……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教室外走廊上的二十多位家长,在毫无接触的情况下,也几乎同时捂住胸口,泪流满面。

一名父亲跪倒在地,颤抖着拨通早已注销的号码:“小雅……是你吗?”

他的女儿死于七年前的一场车祸,那天他因加班未去接她放学。

事后调查发现,那段旋律并非人为创作,而是由全球共感网自动合成的情感共振波,其核心频率源自初晓女儿沉睡前最后一次心跳记录。它不具备语言结构,却能触发潜意识中最深的情感锚点??那些被遗忘、压抑、否认的纯粹瞬间。

心理学界将其命名为“情感回溯性唤醒”。

短短两周内,全球超过四百万成年人经历了类似的“重历”。有人重新感受到初恋牵手时指尖的战栗,有人再次体验到祖母临终前握住自己手的力度,甚至有战争老兵在梦中回到战场,但这一次,他没有扣下扳机,而是抱住了那个哭泣的敌方少年。

“原来我们一直记得。”一位退役将军在电视采访中哽咽,“只是忘了怎么哭。”

第二步,“打通物种间的共感壁垒”,则始于京都那棵开花的老松树。

植物学家监测到,该树根系释放出一种前所未见的化学信使分子,能够与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产生双向互动。当研究人员将小白鼠置于树荫下时,原本焦虑躁动的个体迅速平静,脑电图显示出类似冥想状态的θ波增强;而若切断根系与土壤的连接,这种效应立即消失。

进一步实验表明,这棵树的DNA中含有微量第六文明遗留基因序列,与初晓女儿体内发现的片段高度同源。

消息传开后,澳大利亚原住民长老主动联系国际生态组织,带领团队进入内陆荒漠,挖掘出一座埋藏千年的“记忆之井”。井壁刻满象形符号,描绘的正是人类与动植物通过歌声交流的画面。他们举行了一场持续七日的仪式,期间所有参与者都声称“听见了大地的叹息”。

第七天深夜,一场暴雨突降,干涸百年的大地上裂开无数细缝,绿色嫩芽破土而出,每一株幼苗叶片展开时,竟浮现出不同语言的短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