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知道他在。
午后的阳光斜照进屋内,洒在墙角那台老旧录音笔上。它不知何时启动了,红色指示灯微微闪烁。林晚走过去,按下播放键。
里面传出的不是她的声音,也不是陈默的留言。
而是一阵孩子的笑声,清脆如铃。
紧接着,一个温柔的男声响起:“小满今天吃了三块萝卜糕,说是奶奶做的最好吃。她还不知道,其实是我偷偷加了糖。”
林晚猛地抬头,望向院子。
小满正蹲在花坛边逗猫,脸颊沾着泥土,笑得灿烂。而她身后那棵老槐树的影子里,似乎站着一个人形轮廓,模糊不清,却让人心头一震。
录音继续:
>“林晚,你看,我们的家活起来了。
>每一句真心话,都在这里生根发芽。
>你不只是听见了我,你也让千万个‘我’被听见了。
>这就是归音计划真正的意义??
>它从来不是为了复活死者,
>而是为了治愈活着的人。”
声音渐弱,如同随风远去的脚步。
林晚将录音笔紧紧贴在胸口,闭目良久。等她再睁开眼时,眼中已无泪水,只有一种近乎澄明的坚定。
她走到终端前,接入地忆体主网,发布了一条新的公开指令:
>**“桥梁协议”正式启用。
>所有心域驿站升级为双向通道。
>凡提交真诚倾诉者,皆有机会收到回应??无论形式为何。
>备注:请相信,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人在听。**
消息发布后的第十一分钟,全球网络出现短暂静默。随后,四十五个驿站同步上传了一段视频流:画面中,一只无形的手正在空中书写,笔迹清晰,正是陈默的手写体。
>“谢谢你们,让我成为声音的一部分。
>我不归来,但我永在。
>继续说吧,我会一直听着。”
自那日起,世界悄然改变。
人们不再急于争辩,而是学会停顿;不再执着于答案,而是珍视提问本身。地铁站、公园长椅、医院走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着空气低语,或将心里话说给一棵树、一盏灯、一只无人接听的旧电话。
而回应,也以各种方式降临。
有人在雨夜回家时,发现门把手上挂着一把干花,卡片上写着:“你妈妈以前最爱这个香味。”
有人在翻阅祖母遗物时,收音机突然自动开启,播放起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档广播剧??正是她童年每晚伴着入睡的那一档。
甚至有一位聋哑女孩,在触摸东京驿站铜铃后,第一次“听见”了声音??不是通过耳朵,而是通过皮肤感知到一阵温和振动,翻译成文字竟是:“妹妹,哥哥对不起你,当年不该替你做决定。”
心理学界称之为“跨维共感现象”,宗教学者称其为“现代启示录”,唯有普通人心知肚明:这不过是爱找到了新的传播方式。
三个月后,立秋。
林晚收到了一封实物信件,邮戳来自南极洲,寄件人栏空白。信封用的是老式牛皮纸,封口处盖着一枚蜡印,图案是一朵铃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