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外科教父 > 1240章 课题已经正式开始(第1页)

1240章 课题已经正式开始(第1页)

最终的名单确定下来,跟初始名单比较,计宁换成蒋季同,其他人员不变。

蒋季同经验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在原来的课题里他还是骨干,杨平之前断然不会抽调这样的人来新课题组。

但是听唐顺说,计宁担心自己免疫学方面的知识太薄弱,所以临阵改变主意,没办法,唐顺想来想去,只有蒋季同能够抽出来,而且季同自己非常喜欢免疫学方面的课题,这样的安排非常合理,同时也是现有条件下的最好

安排。

既然这样,杨平也不再说什么,课题组有一个资深博士,他会轻松很多。

新课题组的第一次组会,安排在实验室的小会议室。

杨平到达的时候发现五个人已经全部到齐,不仅到齐,而且仿佛按某种无形的座次排列好。

蒋季同坐在最靠近主位的位置,面前摊开着一个厚厚的皮质笔记本和一支水笔,神态沉稳,目光锐利中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恭敬。

另外四位新人则稍显拘谨地坐在稍远一些的地方,腰背挺直,面前的笔记本是统一配发的实验记录本,崭新的封面还反射着灯光。

看到杨平进来,五人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动作整齐划一,像是经过提前排练,看来准备工作做得挺充分的。

“坐。”杨平温和地说,然后坐下来。

除了蒋季同,另外四位确实是彻头彻尾的新人,杨平见过他们的次数比较少,对他们的面孔还不是很熟。

楚晓晓,女博士,扎着利落的马尾,眼神清澈而专注,带着点不服输的劲头。

王超,戴着黑框眼镜,略显瘦削,但是看起来挺精神的。

毛明诚,气质更文静一些,但微微抿起的嘴角显示着他的认真和要强。

刘阳,身材最为高大,一米八九的身高,是这个几人里最高的,显得阳光活泼。

精神状态都不错,看来都是自愿参加新课题,没有被迫带着情绪上岗的,杨平最不喜欢带情绪上岗的,如果不喜欢这样工作,很难做好,就算能够做好,也是极其勉强。

“人都到齐了,我们先互相认识一下。”杨平语气平和,“我叫杨平,以后是这个课题的负责人。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将一起工作,你们自我介绍一圈,名字,毕业院校,以前主要的研究背景,擅长的领域,不用太严肃,简单

说一下就行。”

大家心里忍不住想笑,杨教授真是幽默,他还用自我介绍吗?

蒋季同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而清晰:“蒋季同,毕业于南都医大,之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干细胞治疗。有幸参与了我们研究所早期主要课题的部分工作,已经熟练掌握各种先进科研方法。同时,我个人对免疫学,特别是免

疫工程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渴望,平时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非常荣幸能加入这个全新的课题组,我相信在杨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有所突破。”

他的介绍四平八稳,既点明了自己丰富的经验和跨领域的能力,又巧妙地将干细胞背景转化为优势,并突出自己对免疫学浓厚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蒋季同还是很聪明的,课题组刚刚组建,还没与杨教授见面之前,他就找到了自己的正确位置,以后他来带着四个师弟师妹一起做实验,成为杨教授的得力助手。刚刚大家各人拿着笔记本就是他安排的。

接下来的是新人的自我介绍,他们显得有些拘谨。

楚晓晓是五人中唯一的女性,她语速稍快,显得干练:“楚晓晓,毕业于帝都医科大学,博士期间主要研究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耗竭机制,侧重于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的潜在新靶点探索。熟练掌握流式细胞术、ELISPO

T、体外T细胞活化与杀伤模型等。”

她的介绍紧扣免疫学核心,技术列表清晰,目标明确,以显示自己非常符合这个课题研究的需要。

王超推了推眼镜,接口道:“王超,博士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研究方向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的复制机制与宿主天然免疫应答逃逸。擅长病毒包装、假病毒系统构建,RT-PCR,WesternBlot,以及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

析。”

他的背景偏向病原体,与疫苗研发直接相关,是团队里病毒学领域的代表。

其实虽然杨平没有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唐顺在挑选人员的时候充分考虑各个专业的搭配,这样可以取长补短。

毛明诚的声音相对柔和,但内容扎实:“毛明诚,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主要从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关注自身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及补体系统异常激活等过程。熟悉自身免疫小鼠模型、免疫荧

光、组织切片染色及多种细胞因子检测。”

他对免疫系统的“负面”调控有着深入理解,这对于设计一个“增强”但不“过度”激活的佐剂至关重要。

最后是刘阳,他言简意赅,却透着一股自信:“刘阳,第四军医大学博士,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擅长基因克隆、载体构建、蛋白表达纯化、定点突变、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等技术,也能熟练操作各类色谱、质谱设备并

维护动物模型。"

他是团队的技术基石,负责将想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分子。

杨平一边听,一边在脑海里快速地将这些信息与他看过的档案对应,并初步勾勒出他们在团队中的潜在定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