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院线副总裁深夜回复:“我早就想做了,但一直没人敢牵头。你愿意当这个出头鸟,我很敬佩。”
金逸传媒总经理更是直接表态:“我们可以提供两千家直营影院的数据接口试点。”
但也有人冷笑。
某连锁影投集团高管在朋友圈发文:“某些人打着‘透明’旗号,实则想搞数据霸权。真以为区块链能防刷量?别忘了终端设备还在别人手里!”配图是一张P过的后台截图,显示某热门影片单日新增“幽灵票房”高达三千万元。
战火再起。
叶明没有回应,而是亲自带队进驻一家二线城市影院,连续七十二小时蹲守观察。他们用高清摄像机拍摄观众入场检票全过程,再与猫眼、淘票票公布的实时票房对比,结果令人震惊:同一场次,《流浪地球3》某厅实际到场人数不足系统显示的40%,其余均为“系统自动成单”。
视频一经发布,全网哗然。
更有民间技术团队自发开发“观影雷达”小程序,鼓励观众上传票根照片,AI自动识别影院编码、时间戳、座位号,并与官方数据库比对异常值。短短三天,收集有效样本超过十八万条,精准锁定三百余家高频造假影院。
压力传导至平台方。
猫眼紧急召开内部会议,宣布全面接入第三方审计系统;淘票票则联合公安部网络安全局推出“阳光票务行动”,对涉嫌刷量的账号进行溯源封禁。
而就在这场数据革命如火如荼之际,林晚秋完成了《山河故人?续篇》的剧本终稿。
她约叶明在郊外的一座老电影院见面??这里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人文化宫的一部分,如今已被废弃多年,墙上爬满藤蔓,放映厅地板吱呀作响。但她坚持要在这里读剧本,说“只有在这种地方,才能听见过去的声音”。
两人坐在破旧的红丝绒座椅上,窗外夕阳洒进来,照亮漂浮的尘埃。
林晚秋翻开手稿,声音平静却有力:“第一章,叫《沉默的成本》。讲一个女导演拍了一部揭露医疗腐败的电影,拿了国际奖,却被国内禁映。她试图众筹上映,却发现所有合作方都被警告过。最后,她在一座废弃医院搭景,组织观众露天观影。那天来了三百多人,有人带着孩子,有人坐着轮椅,还有位老人举着输液瓶。”
她顿了顿,看向叶明:“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那部电影的名字,就叫《不说谎的人》。”
叶明怔住。
片刻后,他笑了,眼角却湿了。
“你这是要把我写进电影里啊。”
“不只是你。”她说,“是你代表的那群人。那些明明可以闭嘴却选择开口的人。”
那天晚上,他们一起点燃了放映机。胶片老旧,画面抖动,音轨沙哑,但当《逆光》最后一个镜头亮起??林晚秋饰演的角色迎着风雪走向远方??整个空间仿佛被某种古老的力量唤醒。
有风吹进门缝,卷起地上的纸屑,像一场迟到十年的掌声。
---
一周后,“真实票房联盟”正式启动,首批接入影院达六千家,覆盖全国72%银幕数。国家电影局表态支持,并承诺未来三年内推动立法强制所有商业放映单位接入该系统。
与此同时,“光年计划”青年导演训练营开营仪式在京举行。叶明亲自担任首期导师,授课第一天的主题是《如何面对失败》。
“我拍第一部短片时,被三十多个电影节拒之门外。”他说,“评委评语写着‘缺乏市场潜力’。可我觉得,有些电影生来就不该属于市场,它们属于时间。”
台下掌声雷动。
一位藏族学员站起来提问:“叶老师,如果我们拍出来没人看怎么办?”
叶明想了想,反问:“如果你种一棵树,明知道这辈子看不到它长大,你还会种吗?”
少年沉默良久,点头。
“那就对了。”叶明微笑,“电影也一样。你负责播种,时间负责生长。”
课程结束后的傍晚,叶明接到一个陌生来电。
“您好,我是法国戛纳电影节选片委员会的Julien。我们收到了您推荐的《山河故人?续篇》剧本摘要,非常感兴趣。我想知道,这位林晚秋导演……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特别邀请,在非竞赛单元进行全球首映?”
叶明握着电话,久久说不出话。
最终,他只说了一句:“请等我回信。”
他转身走向训练营的休息室,推开门时,看见林晚秋正坐在角落修改剧本,台灯照着她的侧脸,一如多年前那个通宵剪辑的夜晚。
“有个好消息。”他轻声说,“戛纳想请你去做特别展映。”
她抬起头,眼神先是惊讶,然后慢慢变成一种近乎虔诚的宁静。
“你说……我们能把《逆光》也带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