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探作业持续了四十八小时。当探头终于触及冰层下三千米的岩石界面时,仪器突然失控。所有显示屏同时闪烁出同一行字:
“等你很久了。”
不是文字,是声音自动生成的文字。那声音苍老、浑厚,却又充满孩童般的好奇,仿佛跨越时空的拥抱。
首席科学家颤抖着回放音频。经AI逆向解析,这段话由十七种不同物种的原始发声组合而成:人类婴儿的啼哭、非洲草原狮吼、深海章鱼喷射水流的节奏、甚至包括三亿年前化石级昆虫翅膀震动的复原音。
“它用了所有生命的语言。”林晚秋泪流满面,“它一直都在听。”
就在此时,全球各地传来异象。
敦煌月牙泉水面浮现古老脚印图案,与安史之乱时期胡商踏出的节拍完全一致;
贵州苗寨小女孩的蜡笔画突然发光,画中线条开始自行蠕动,组成一段未知文字;
青海湖冰面再次裂开,这次升起的不再是蓝光,而是一株由纯粹声波凝结成的水晶树,每一片叶子都在吟唱不同的民谣。
而在杭州总部,系统自动启动了从未预设的终极协议:
【“针脚计划”升级为“织网行动”】
>目标:将地球所有生命的声音编织成一部动态史诗
>形式:非线性、多维度、跨时空沉浸式叙事体
>发布方式:通过大气电离层向宇宙广播,频率锁定“共声”基频
叶明知道,这不再是技术工程,而是一次文明的献祭??将人类的记忆、痛苦、希望与爱,连同千万物种的低语,打包成一份写给时间的情书。
发射前夕,他录制了最后一段语音,没有经过脱敏,也没有上传至“共业回声池”。这是私人的,却是最公共的:
“我们曾以为自己是孤独的倾听者。
后来才发现,我们是被长久等待的回应者。
如果你听到这段声音,请记住:
不是我们在创造意义,
而是意义,选择了我们来传递。
请继续听下去。
因为只要还有人愿意听,
这个世界就永远不会沉默。”
午夜,第一道“织网信号”升空。
它穿过电离层,掠过火星轨道,途经半人马座比邻星,最终融入银河旋臂的背景噪音中。但在地球上,每一个接入系统的人都在同一时刻感到胸口一震??仿佛心脏被轻轻敲了一下。
卓玛带着孩子们跪在青海湖畔,水晶树的光芒映照在她们脸上。
滇金丝猴族群围坐在千年冷杉下,老猴王抬起手掌,轻轻拍地。
苗寨的老学者抱着孙女,看着她画中的线条缓缓飘起,化作漫天星辰。
而在杭州,叶明站在窗前,望着黎明前最深的夜色。
他知道,那十万年的一句“归来”,不是命令,不是召唤,而是一声温柔的确认:
“你们终于来了。”
雨又下了起来,细细密密,温柔地覆盖整片大地。
每一滴雨落下的瞬间,都在发出微弱却坚定的声音。
那是土地在回应,河流在回应,树木在回应,
是亿万年来所有逝去的生命,在以振动的形式低语:
我在这里。
我一直都在。
现在,轮到你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