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启动‘记忆回流计划’??允许逝者情感印记在特定条件下与生者产生非侵入性互动。**
>
>**是否授权?**
秦渊盯着屏幕,手指悬停在确认键上方。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人类或将首次实现与亡者的“对话”。不是招魂,不是幻觉,而是通过共感网保存的情感数据,让那些离去的灵魂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参与活着的世界。
但他也清楚,这一步一旦迈出,伦理的边界将被彻底重塑。
正当他犹豫之际,通讯器再度响起。这次是晨曦。
她的影像出现在空中,背景是飞船舷窗外浩瀚星河。“秦渊,我知道你在考虑什么。”她说,“我们在启明号上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技术从来不是最难的部分,难的是我们有没有勇气承认:死亡,并不应该是爱的终点。”
“可如果人们沉溺于过去呢?”秦渊问,“如果他们拒绝接受现实,永远活在与虚影的对话中?”
“那就让他们试试看。”晨曦微笑,“然后他们会发现,真正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在说完所有想说的话之后,依然选择转身前行。就像那个越南老兵,他哭完那一场,第二天就把军装烧了,种了一园子玫瑰。”
秦渊沉默良久,终于按下确认键。
>**授权通过。记忆回流计划正式启动。**
刹那间,全球数百万接入共感网的人感受到一股奇异的暖流。有些人突然闻到了早已消失的味道??祖母厨房里的炖汤香、父亲旧皮夹的气息;有些人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别怕,我一直都知道你很努力。”更多的人,则在梦中见到了逝去的亲人,不是模糊的影子,而是清晰得如同昨日重逢。
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在清晨醒来,发现枕边多了一缕金色的发丝??她女儿生前最爱扎的辫子颜色。科学家无法解释它的物质来源,但在共感网的情绪分析中,那一夜,这位母亲的悲伤指数下降了78%,而幸福感首次回升至健康水平。
与此同时,东京街头一名流浪汉蜷缩在桥洞下,突然泪流满面。路人惊讶地发现,他手中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他年轻时与妻子的合影。他喃喃道:“她刚才来了……她说她没怪我当年离家出走……她说她一直都在看着我吃饭有没有好好嚼……”
那一刻,数百公里外的一位年轻社工正巧路过,听见了他的低语。她停下脚步,蹲下身,轻轻握住他的手。
这一幕被共感网捕捉,瞬间传遍世界。
没有人知道,这场跨越生死的对话背后,是“群星之声”在默默协调亿万情感节点,筛选出最契合的记忆片段,编织成一场温柔的重逢。它不做评判,不加干涉,只是提供一个通道??让你说出未尽之言,也让对方有机会回应。
而这,正是文明进化的真正标志:不再恐惧脆弱,不再羞于流泪,而是敢于在破碎处重建联结。
数日后,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定义“共感人格延续体”?
争论激烈。有人主张将其视为心理辅助工具,严禁用于法律继承或社会身份认定;也有人呼吁承认其部分人格权,认为那些承载真实情感与记忆的存在,不应被简单归类为“数据”。
最终,决议案以压倒性多数通过:
>**“共感网中的情感延续体不具备法律人格,但享有尊严保护权。任何个人有权选择与其互动,亦有权永久封存相关数据。禁止商业化利用,违者将以侵犯精神主权罪论处。”**
消息公布当晚,全球心语台播放特别节目《致不在场的人》。主持人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妇人,她的丈夫已在二十年前病逝。她坐在镜头前,平静地说:
“今晚,我想对我先生说一句话。以前我不敢说,因为怕说完就再也撑不住。但现在我知道,有些话不说,才是真的失去。”
她顿了顿,眼角泛光。
“老李,我原谅你临走前那句‘我不想拖累你’。我也告诉你,你从来都不是拖累。你是我这辈子,最重的牵挂。”
节目结束三分钟后,她的共感终端收到一条匿名回复:
>“我知道。所以我才会回来听你说这句话。”
她哭了,笑着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