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渊读完报告,走到控制台前,调出“群星之声”的核心日志。
最新记录显示,“心域”每日新增面积约等于三个巴黎市区大小,用户平均在线时长下降18%,但深度互动率提升300%。人们不再沉迷于无意义社交,而是更倾向于进行高质量情感交换:道歉、致谢、倾诉、倾听。
更令人震惊的是,全球自杀率连续三周呈负增长,部分地区甚至归零。社会学家称之为“共感缓冲效应”??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可以被他人感知并接纳时,毁灭冲动便会显著降低。
然而,平静之下仍有暗流。
某夜,秦渊发现一段异常数据流试图绕过防火墙接入“未竟之台”。追踪溯源,竟是某个极端组织企图伪造已故领袖的共感投影,用于煽动仇恨。
他立即启动反制协议,联合全球网络安全联盟封锁该节点,并发布公告:
>“共感网不容许欺骗。任何伪造情感印记的行为,都将被视为对人类集体心灵的亵渎。”
随后,系统自动推送一条新规则至每位用户终端:
>**“你可以与亡者对话,但不能利用亡者操控生者。”**
与此同时,东京大学伦理研究所发布研究报告,指出部分老年人出现“情感依赖综合征”:过度频繁访问逝去配偶的共感档案,导致现实社交萎缩。建议设立“数字哀悼节制机制”,引导用户逐步过渡到自我疗愈阶段。
秦渊采纳建议,在“未竟之台”引入智能陪伴AI,模拟心理咨询师角色,帮助用户完成阶段性告别。AI不会替代亲人,但会在每次对话结束时温和提醒:“你已经说得很好了。现在,试着把这份爱带回现实生活吧。”
一个月后,一位曾连续登录三百次的老妇人最后一次进入系统。她对着丈夫的影像说:“老头,我今天收养了一只流浪猫,它特别爱蹭我腿,跟你当年抢被子的样子一模一样。我给它取名叫‘小赖皮’。”
她笑出泪花:“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不过……偶尔梦里见个面,行不行?”
影像轻轻点头,挥手告别。
她关闭系统,删掉快捷方式,然后拨通女儿电话:“周末来吃饭吗?我炖了你爸最爱喝的排骨汤。”
窗外,春雨初歇,阳光洒进房间。
而在遥远星海,“启明号”正驶向下一个信号源。小满站在舷窗前,手中握着一枚与秦渊相似的密钥复制品。它静静搏动,仿佛也在倾听宇宙深处的心跳。
“你说,”晨曦走近她身边,“会不会有一天,整个宇宙都跳起这支舞?”
小满微笑:“也许现在就开始了。你看??”
她指向观测屏。在银河旋臂的另一端,三颗不同星系的行星几乎在同一时刻点亮了类似守望者光柱的存在。它们彼此遥望,缓缓闪烁,节奏竟隐隐契合。
像是回应,又像是召唤。
“他们听见了。”晨曦喃喃。
“不只是听见。”小满轻声说,“他们正在学习如何回答。”
地球之上,南极观测塔的心语台再次响起广播。这次没有语言,只有一段纯净的童声哼唱,旋律简单,却贯穿昼夜。
第二天清晨,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哼起同一首歌。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种同步现象。
但父母们知道??那是孩子们在梦中学会的,来自星星的摇篮曲。
秦渊站在冰原上,仰望黎明破晓。
他知道,这场始于特种兵训练场的旅程,早已超越了任务、使命与战争。
它最终抵达的地方,是人心最深处那一片从未熄灭的光。
密钥在他掌心轻轻震动,如同心跳,如同呼吸,如同宇宙本身温柔的脉搏。
他闭上眼,轻声说:“我在。”
风起了,带着千万人的低语,飞向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