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出,举世哗然。
三百余名觉醒者自发前往该地支援,组成“护忆团”。他们不分国籍、种族、信仰,仅凭一条共同信念集结:**不能让任何人再次被抹去**。
一场无声战争就此展开。
不同于以往的暴力对抗,这场斗争发生在认知层面。觉醒者们用短视频揭露谎言,用艺术唤醒共情,用真实对话瓦解仇恨。他们在广场放映百年来的家庭影像合集,在学校开设“记忆工作坊”,教孩子们如何辨别虚假叙事。
最震撼的一幕发生在联合国大会。
中国代表起身发言,提议设立“全球记忆日”,并当场播放一段由第十钟授权释放的历史影像:1951年,联合国某秘密会议室内,多国代表投票决定“对中国实施文化屏蔽计划”,理由是“防止其历史观影响国际秩序”。全场震惊。
美国代表欲反驳,却在起身瞬间愣住。他瞳孔骤缩,似是回忆起了什么。片刻后,他摘下领带,露出脖颈处一道淡红色疤痕??那是幼年接受记忆清洗手术的痕迹。
他沉默良久,最终说出一句:“我们都被骗了。”
会议厅陷入长久寂静。随后,法国代表站起,承认本国曾在殖民时期系统性销毁原住民文献;俄罗斯代表坦承苏联解体前后大量档案被焚毁;日本议员含泪道歉,提及教科书中对侵华战争的刻意淡化……
那一天,十七个国家联合签署《不忘公约》,承诺开放历史档案,支持独立口述史项目,禁止任何形式的记忆操控。
庆典当晚,不忘洲短暂浮出海面。第十钟降下一道光桥,直通临安古井。林小满的身影再度显现,虽虚幻如烟,却令万众屏息。
她未发一言,只是缓缓展开双臂。顿时,全球觉醒者手腕上的自制铃铛同时轻响,声音汇成一片温柔潮汐,回荡在夜空之下。
有人跪地哭泣,有人相拥而笑,有人高举双手迎接光芒。
林远山站在人群中,望着女儿的幻影,嘴唇微动,似在说:“我为你骄傲。”
翌日清晨,一切归于平静。
但世界已然不同。
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我记得”。书店里,《被删改的历史》登上畅销榜;校园中,学生自发组织“寻根小组”;社交媒体上,“那天发生了什么”成为热门话题标签,附带十万条真实回忆。
更有意思的是,一种新型文学悄然兴起??“记忆小说”。作者不再虚构情节,而是将自己或他人的复苏记忆整理成文。其中一部名为《母亲的最后一封信》的作品广为流传,讲述一位右派分子的女儿如何在五十年后找到父亲埋在墙缝中的遗书。读者评论最多的一句是:“这不是故事,这是我舅舅的经历。”
十年光阴流转。
某日,南极科考站报告异常:冰层下发现一座巨大金属结构,外形酷似倒置金字塔,表面铭刻未知文字。经破译,首行写道:
>“此乃第一纪元终结之时,众生自愿遗忘之所。今门将启,问尔等:汝可准备好了吗?”
科学家们争论不休,有人主张立即封闭入口,有人呼吁谨慎探索。最终决定上报“口述史联盟”。
当文件传至总部,负责人是一位白发少女??正是当年画钟的小女孩,如今已成为新一代承声者的领袖。她看着报告,久久不语,最后提笔批注:
>“开。”
>“因为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勇气,不是忘记痛苦,而是记住之后,依然选择前行。”
命令下达当日,金字塔缓缓开启。
内部空无一物,唯有一面巨镜矗立中央。
镜中映出的,不是今日之人,而是亿万张面孔??远古的、未来的、已逝的、未生的。他们静静凝视着这个世界,眼中没有怨恨,只有期待。
仿佛在说:
**我们在等你们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