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本该死于百年前战乱的老兵,在子孙后代集体追忆之下,竟以虚影形态现身村口。他摸着孙子的脸说:“我家门前原来种的是槐树啊。”说完便化作风烟。
类似事件越来越多。
人们开始相信:只要足够多人记得,逝者便可短暂归来。
而这,正是韩知雪当年所求。
他从未想复活谁,也无意篡改生死法则。他只是希望,那些被强行抹去的存在,至少能在某个人的心里,重新活一次。
一年后,乌龙山碑心再次浮现新文:
>【今日,第一千名承忆者启程。】
>【今日,蓝花蔓延至极北冰原。】
>【今日,有个婴儿出生时,右手掌心天生一道墨痕,形如笔锋。接生婆惊呼:‘这是执笔者的印记!’家人为其取名:韩念。】
沈清梧抱着这个孩子站在赎忆塔前,轻声说:“你不是他,但你也可能是他。因为记忆可以轮回,精神能够重生。只要还有人愿意讲述他的故事,他就永远不会真正离去。”
远处,海风送来一阵沙沙声。
像是笔尖划过纸面。
又像是一句未完的低语。
多年以后,当韩念长大成人,成为新一代承忆者领袖时,他曾独自潜入海底,在承忆殿遗址拾得一枚残破的玉骨笔头。经鉴定,那是最初那支笔的组成部分,已在深海沉眠百余年。
令人震惊的是,这支笔头放入水中后,并未腐朽,反而缓缓释放出大量记忆影像。其中最后一幕显示:
韩知雪走入星空般的残核深处,身体逐渐透明。在他即将完全消散之际,忽然回头一笑,对虚空说道:
“这次,我不再写了。”
顿了顿,他又补充了一句:
“该你们了。”
画面至此终结。
后来,有人在赎忆塔回收旧碑时,发现某块石碑背面刻着极小的一行字,墨色犹新,显然并非古代遗存:
>“谢谢你们,记得我。”
>??知雪留
没人知道这字迹何时出现。
也没人知道它是如何刻上去的。
但每一个看到这句话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对着空气轻轻回应:
“记得。”
风穿过塔廊,吹起一片蓝花瓣。
花瓣飘向远方,落入一间乡村学堂。
讲台上,年轻的教师正在教孩子们识字。
黑板上写着两个大字:
**铭记。**
窗外阳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