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从小欢喜开启诸天之旅 > 2032 毕业跟求婚(第2页)

2032 毕业跟求婚(第2页)

当天中午,一封正式申请通过加密通道提交至教育局备案:第八星学校拟增设“疗愈过渡班”,专收因心理危机被迫中断学业的学生,课程完全个性化,评估标准由学生与导师共同制定,不参与任何外部排名。

消息传开,舆论再度沸腾。

某权威媒体发表社论:“宽容不应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一位知名企业家公开嘲讽:“社会不需要那么多‘脆弱者保护所’,我们需要的是战士。”

可就在文章发布的当晚,他的女儿在社交平台发布一段视频。画面中,她摘下假发,露出因化疗而光秃的头颅,说:“爸爸说我只要坚持直播带货就能‘逆天改命’,可我已经三个月没力气下床了。我不是不想努力,是我真的生病了。”

评论区瞬间炸裂。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留言讲述自己的“隐形伤痛”: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家庭暴力、性别认同困扰……他们不再是沉默的数据点,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镜头前流泪、喘息、挣扎着说出真相。

七十二小时后,那位企业家关闭所有账号,宣布退出公共事务。

而与此同时,全球各地开始出现“第八星计划”的自发分支。

巴黎郊区的一群教师改造废弃地铁站,建成“地下心灵教室”;

东京涩谷的年轻人在街头设立“情绪急救亭”,提供免费倾听服务;

肯尼亚的乡村学校用太阳能广播播放孩子们写的诗,取代每日升旗训话。

王兴德盯着墙幕上的数据流,喃喃道:“我们低估了共鸣的速度。这不是一场改革,是一场觉醒的连锁反应。”

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一个月后,李诗情接到一个神秘电话。来电者自称是“Y计划”早期研究员的女儿,名叫苏晓。她声音颤抖:“我知道你们在找‘源代码’的残片。神谕系统崩塌时,有一段核心指令被分离出去,藏在一座废弃的精神病院地下服务器里。那里……关押过第一批被实验的孩子。”

众人立刻行动。那座医院位于西南边境山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末突然关闭,官方记录称“设备老化,人员撤离”。实地调查却发现,病房墙壁上布满抓痕,地板缝隙中残留着儿童指甲碎片,最深处的一间地下室,墙上用血和炭笔写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序列。

肖鹤云破解后发现,那是一组基因编码与梦境频率的对应表??Y计划不仅采集孩子的痛苦记忆,还试图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批量制造“高服从性天才”。

“他们不是在筛选人才,”陆泽咬牙,“是在培育奴隶。”

更令人窒息的是,这些数据并未完全销毁。某些跨国科技集团仍在暗中使用其衍生算法,用于职场测评、婚恋匹配、甚至儿童早期潜能预测。

“所以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死去的怪物,”林婉站在废墟中央,声音冷静,“而是一条不断变异的毒蛇。”

他们决定公开一切。

不是以控诉的方式,而是以“见证”的形式。他们邀请全球媒体进入这座废弃医院,现场直播挖掘出的证据:泛黄的实验日志、录音磁带、被囚禁孩子的画作。其中一幅画上,一个小人被锁在玻璃箱里,头顶悬浮着无数眼睛,箱子外写着:“合格者观看不合格者如何死去。”

直播持续了四十八小时。期间,超过两亿人在线观看,社交媒体话题#听见箱中人爆发式传播。数十位曾参与Y计划的前官员、科学家陆续发声,有人忏悔,有人辩解,但更多人选择沉默??那种沉重的、无法回避的沉默。

联合国迫于压力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三个月后,报告公布:

>“过去五十年中,至少12个国家存在系统性青少年心理操控项目,以‘优化社会效率’为名,剥夺数百万儿童的情感自主权。部分项目至今仍在变相延续。”

全球掀起辞职潮。教育部长、科技顾问、心理学协会主席相继下台。多国立法禁止基于心理预测的歧视性政策。

然而,胜利的背后,阴影仍在。

某个雨夜,陈默在辅导一名新来的女孩写日记时,发现她手腕上有整齐的划痕。他轻声问:“疼吗?”

女孩摇头:“不疼。划下去的时候,反而觉得轻松。好像把心里的东西放出来了。”

陈默握住她的手:“那你愿意试试别的方法吗?比如……把它画出来?”

女孩犹豫片刻,拿起蜡笔,在纸上涂了一大片黑色,又在中间点了一个红点。

“这是我的心,”她说,“它被困住了。”

陈默没有急着安慰,而是拿出手机,播放一段音频??那是第八星学校学生们集体创作的“心跳合奏曲”,由一百零七颗真实心跳录音剪辑而成,节奏杂乱却充满生命力。

女孩听了一会儿,忽然抽泣起来:“原来……我的心跳也可以算数。”

那一刻,陈默明白:治愈不是消除痛苦,而是让痛苦找到归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