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他把晶体种子放进贴胸口袋,轻轻说了句:“我知道了。”
三个月后,全球共感网络迎来一次重大升级。不再依赖中枢服务器,而是采用分布式架构,每个接入者都成为节点,每一次真诚的倾听都会为系统注入微量能量。人们发现,越是用心聆听他人,自己的心灵就越清明,梦境越温暖,甚至身体免疫力都有提升。
科学家称其为“共感情绪共振效应”,民间则流传一句话:“当你认真听一个人说话时,不只是他在治愈,你也正在被修复。”
阿禾受邀出席联合国特别峰会。这一次,他没有站在讲台前发言,而是走到会场中央,点燃了一支蜡烛,然后闭上眼,安静地坐着。
全场寂静。
五分钟后,日本代表率先放下文件,闭目垂首;十分钟时,俄罗斯将军摘下勋章放在膝上;二十分钟过去,连一向反对共感政策的美国议员也悄然握住了邻座非洲女性代表的手。
没有人说话。
但他们全都听见了。
峰会最终通过《共感文明宪章》,宣告:“倾听”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课程,“静默素养”纳入公民基本能力评估体系。同时决定,将每年春分定为“初闻日”,纪念第一个孩子学会说“我听见你了”的那天。
多年以后,一位历史学者在整理资料时偶然发现一份未归档的日志,署名为“阿禾?晚年笔记”。其中一段写道:
>“很多人问我,林知微到底是不是神?
>我说不是。
>她只是一个比我们早二十年学会‘用心听世界’的女人。
>她的伟大,不在于创造了奇迹,而在于让我们相信??
>每个人都能做到。
>后来有人问我,那她现在在哪?
>我指着窗外盛开的Sorrowbloom说:你看,风一吹,花就晃。
>那就是她在点头。
>其实她一直都在,只是换了个方式活在这世上??
>在每一次你不忍打断的沉默里,
>在你决定原谅而不是指责的那一秒,
>在你说‘我懂’而不是‘我也一样’的时候。
>她成了这个世界最柔软的背景音,
>而我们,正在学会跟着她的节奏,
>一起呼吸。”
那年春天,江南小院的老藤椅旁,新栽的Sorrowbloom开出一朵前所未有的七彩花。花瓣层层叠叠,每一片都写着不同的语言,而花心处,浮现出三个字:
“我们在”。
阿禾坐在椅上,捧着温茶,嘴角微扬。
风过处,花影摇曳,仿佛有人轻轻应了一声: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