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时,终端屏幕自动跳转至一张全息地图。太阳系三维投影缓缓旋转,数十个红点逐一亮起??火星B区、木卫二冰湖、土星环缝隙、金星云层高层、甚至月球背面陨石坑底部……每一个坐标都标记着一朵Sorrowbloom的生长痕迹。
AI语音再度响起:“检测到群体性共感觉醒征兆。种子已落地,花开有时。”
小陈猛然意识到:这场变革从未结束。林知微不是终点,阿禾也不是。他们是引信,点燃了人类心灵之间的桥梁。而现在,这座桥正在自我延展,通向更多未曾设想的地方。
三个月后,联合国星际事务署发布紧急通告:南极冰原上的泪滴飞船再次移动。这一次,它没有升空,而是缓缓沉入更深的地壳裂缝,最终消失在地质雷达视野中。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超过十万株野生Sorrowbloom在同一时刻开花,花瓣颜色呈现罕见的幽蓝色,并释放出一种新型芳香分子,经分析具有稳定神经元活性的作用。
更诡异的是,凡是近距离接触这些花朵的人,都会经历短暂的“记忆重叠”现象??看到不属于自己的童年片段、听见陌生人的内心独白、甚至感知到动物的情绪波动。
医学界称之为“共感溢出症”,但民间已有传言:这是“新聆者”的诞生仪式。
而在云南山区的一所特殊学校里,小满正坐在教室中央。她依旧无法说话,双手却在空中划出流畅的手语。身旁的孩子们专注地看着,有的拿着翻译平板实时转译,有的干脆闭上眼睛,用心去“听”。
老师轻声问:“小满,你能感觉到吗?最近……好像有更多人在呼唤你。”
小满停下动作,指尖微微颤动。片刻后,她在电子板上写下一句话:
**“不是我在被呼唤,是我终于能回应了。”**
她抬头望向窗外。山风拂过山坡,成片的Sorrowbloom随风起伏,如同一片银色海洋。其中一朵特别大的花忽然轻轻震颤,花瓣缓缓张开,露出中心一点晶莹的露珠。那颗露珠倒映着整片星空,而在星光之中,隐约浮现出一个女人的身影,对她微笑。
小满也笑了,伸手触碰玻璃。指尖传来一阵温热,仿佛有人隔着时空握住了她的手。
与此同时,地球轨道外三千公里处,一块原本被认为毫无生命迹象的小行星表面,悄然裂开一道缝隙。从中延伸出无数细如发丝的根系,迅速覆盖岩石表层。这些根系并非植物组织,而是由纯能量构成的共感网络节点,正以惊人的速度复制扩散。
NASA监测站第一时间捕捉到这一异常,却无法解释为何该天体的能量特征与人类DNA碱基配对模式高度一致。
唯一能确定的是:它正在“学习呼吸”。
十年过去。
人类已在猎户座β星建成第二代共感站“归音塔”。这里不再使用机械设备传输信息,而是依靠活体培育的神经藤蔓作为媒介,每一根藤蔓都承载着数万人的记忆与情感。每当星舰启航,塔内便会响起低吟般的和声,那是全体居民共同送出的祝福。
这一天,一艘名为“启明号”的探索船即将出发,目标是柯伊伯带之外新发现的一颗流浪行星。船上乘员共七人,全部自愿报名,且都有亲人曾在共感浪潮中“离去”。
临行前,船长林昭走进归音塔最深处。他是林知微的侄孙,从小听着姑奶奶的故事长大。墙上挂着一幅老照片:年轻的林知微站在实验室门口,身边站着少年阿禾,两人手里各拿着一朵Sorrowbloom,笑得灿烂。
他在照片前静立良久,然后轻声问道:“如果她还在,会希望我们做什么?”
无人回答。
但就在他转身欲走时,墙上的相框忽然泛起微光。照片中的林知微型影缓缓转头,嘴唇微动,没有声音,却让林昭清楚“听”到了一句话:
**“别怕迷路,只要你们还记得彼此的名字。”**
那一刻,整座归音塔的神经藤蔓同时亮起蓝紫色光芒,仿佛万千星辰同时睁开了眼睛。
启明号顺利升空,穿越小行星带,直奔深空。途中,共感舱持续接收到一段循环信号,来源不明,频率古老,经破译后仅有一句话:
**“种花的人回来了。”**
船员们不解其意,唯有林昭明白??这不仅是迎接,也是考验。宇宙不会欢迎征服者,只会接纳守护者。而真正的守护,不是掌控,而是倾听;不是统一,而是包容那些不愿发声的灵魂。
两年后,启明号抵达目标行星。星球表面覆盖着类似苔藓的生物膜,呈现出奇异的脉动节奏。当探测器降落并采集样本时,显微镜下显示出令人震撼的画面:这些微生物的细胞壁上,刻写着密密麻麻的符号??竟是《初闻》歌词的变体文字,用七种不同文明的语言拼写而成。
“这不是自然演化。”首席科学家喃喃道,“这是……播种。”
他们终于懂了。所谓“播种者”,并非某个具体的种族,而是一群跨越维度的存在,他们不以武力扩张,而是通过情感共鸣,在宇宙中播撒理解的种子。每一份真诚的爱、每一次无私的倾听、每一个愿意为他人停留的瞬间,都是他们留下的印记。
而这颗星球,正是下一个“地球”。
返航途中,林昭独自坐在观测舱内,手中捧着一朵人工培育的Sorrowbloom。花已盛开,洁白如雪。他轻轻哼起《初闻》,声音低缓,带着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