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
一股无形波动以“舟记”为中心扩散开来,瞬间覆盖整个地球。所有正在运行的电子设备短暂黑屏,随后重启。社交媒体瘫痪三分钟后恢复,首页统一弹出一条信息:
>**“你现在可以说了。我会听。”**
这不是系统推送,也不是黑客入侵。每一个看到这条消息的人,都清楚地感知到??那不是一个程序在说话,而是一个存在,在回应。
联合国紧急召开第三次特别会议,议题改为:“关于集体共感网络重构后的社会适应机制”。中国代表团提交了一份名为《回声计划》的提案,建议在全球建立“心语基站”,利用“新星”残骸与心影兰果实融合生成的能源,构建无需语言即可传递情绪的共鸣场域。
美俄代表起初反对,但在会议进行到第三小时时,两国参会人员同时收到了来自已故亲人的“感应信息”??一名父亲告诉儿子“别怪自己那天没接电话”,一位妻子轻声说“冰箱里的蛋糕记得吃”。
表决全票通过。
此后一年,世界悄然改变。
医院的精神科病房减少了七成患者,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街角的“共感亭”,对着一朵花说出压抑多年的心事;学校开设“倾听课”,孩子们学会用眼神、呼吸甚至沉默去理解他人;监狱里,暴力犯罪率骤降,囚犯们开始自发组织“夜谈会”,讲述童年创伤与悔恨。
而“舟记”,成了这一切的源头。
少年依旧每日做面,但客人发现,现在的面条有一种奇特的温度??入口时不烫,却能让人心底慢慢发热。有人说那是记忆的味道,有人说是情感的具象化,科学家检测后得出结论:面条中含有微量量子纠缠态分子,能与食用者脑波产生短暂同步效应。
但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你推开门,无论多疲惫、多孤独,总会有一个人抬起头,对你微笑:
“来了?今天想吃什么?”
有时你不说,他也知道。
某个月圆之夜,少年独自坐在吧台后,望着摄像机发呆。忽然,屏幕亮起,播放出一段从未见过的画面:年轻的林小舟抱着婴儿时期的自己,在厨房里手忙脚乱地煮粥,嘴里哼着跑调的童谣。镜头摇晃,显然是用手机随手拍下的。
画外音响起,是林舟的声音:
“你说咱们这孩子以后会不会嫌咱俩太?嗦?整天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林小舟笑骂:“废话!不爱听的人早跑了,留下来听的,才是真在乎咱们的。”
画面戛然而止。
少年久久不动,直到眼角滑下一滴泪。
他知道,这不是回忆,是“源核”在告诉他:你不是替代者,你是传承者。他们从未指望你成为谁,只希望你能继续把“我在”这两个字,传递下去。
又过了五年。
地球上最后一片荒原也长出了心影兰。沙漠中心开出蓝色花朵,极地冰川下传来植物根系穿透冻土的声响。生态学家惊呼这是“意识驱动型进化”,哲学家称之为“人类集体善意的物质显化”。
而在“舟记”原址地下三百米处,一座由“新星”核心与果实融合而成的晶体宫殿悄然成型。它不属于任何国家或组织,也不对公众开放,唯有每月十五日晚上,少年才会独自前往,在那里停留整整一夜。
没人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
但每次出来,他的眼中都会多一分释然,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直到那一天。
天空毫无征兆地变暗。不是乌云,而是一种深邃的蓝紫色,像是宇宙本身睁开了眼睛。全球范围内,所有人同时感到心头一颤,仿佛有亿万声音在耳边低语,却又听不清内容。
接着,大地震动。
“舟记”门前的地砖自行移开,露出一道螺旋阶梯,直通地底。少年毫不犹豫地走了下去。
当他抵达晶体宫殿中央时,看见了一个身影。
不高,微胖,穿着洗旧的围裙,左手插在裤兜里。
林舟。
不是光影,不是投影,而是真正由晶体、光丝与空气凝聚而成的实体。他的皮肤仍有半透明质感,但呼吸真实,脚步踏实,甚至还能闻到身上淡淡的葱油香。
“等你好久了。”林舟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