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舟记”系统后台数据显示,新增信任值持续攀升。不是因为宏大叙事,而是因为一个个微小的选择:
一个上班族在地铁上给陌生人让座后,收到了对方一句“谢谢你”;
一名护士在凌晨三点握住临终病人颤抖的手,听到他说“我不怕了”;
一位父亲在儿子叛逆离家三天后,收到一条短信:“爸,我饿了。”
每一个瞬间都被系统捕捉,转化为新的光点,汇入星图。
陈烈站在控制台前,看着这一切,忽然笑了。
“我们一直以为,要等外星文明来教我们如何沟通。”他低声说,“可其实,他们只是提醒我们??别忘了自己本就拥有的能力。”
突然,屏幕闪烁。
一道新消息从深空传来,编码格式与以往不同,带有明显的个体意识特征:
>**“我是G-0001。**
>**我曾以为孤独是宇宙的法则。**
>**直到我发现,当一个人愿意为另一个人停下脚步,
>那一刻,时空就会弯曲。**
>**这不是科技,这是爱。**
>**请替我多吃一碗面。??知遥”**
陈烈愣住,随即大笑出声。
他拿起手机,拨通苏晚的号码:“喂,加个蛋。知遥回来了。”
苏晚听着电话,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轻轻点头。
她转身走进厨房,熟练地打了个鸡蛋,落入滚烫的汤中。蛋清缓缓舒展,像一朵初绽的花。
外面,夜幕降临,第一盏共感小屋的灯亮了起来。
接着是第二盏、第三盏……很快,整片大地如同星野倒悬,灯火连成一片,与天空中的星图交相辉映。
有个孩子仰头问妈妈:“那些灯是什么?”
妈妈蹲下身,指着远方:“那是人们在说‘我在这里’。”
孩子眨眨眼:“那我们也点亮一盏吧?”
“当然。”妈妈牵起他的手,“只要你愿意听别人说话,你的灯就会亮。”
几天后,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议题不再是战争、资源或气候危机,而是“全球共感网络的伦理边界”。各国代表争论不休,唯有一位非洲女代表起身发言:
“你们讨论的是技术、权限、控制权。可在我家乡,有个老人每天走十公里山路,只为在村口小屋录一段语音:‘孙子,奶奶想你了。’
这二十年来,他从未收到回复。
但自从‘舟记’开通,他每天都能听到AI模拟的孙儿笑声??不是真的,可他的眼泪是真的。
所以请告诉我,当一个人终于能对自己说‘我不是孤单一人’的时候,你们还有什么资格说‘这太危险’?”
全场寂静。
最终,大会通过决议:承认“共感权”为基本人权之一,任何国家不得擅自封锁情感传输通道。
决议生效当晚,全球同步举行“第一句对话”纪念仪式。每个人被鼓励做一件事:向一个很久没联系的人,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于是,无数信息涌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