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吃一碗面吗?”
“当然。”苏晚微笑,“还要听你说的话。”
女孩坐下,捧着热面,许久才开口:“我妈妈说我有幻觉。因为我总能听见别人的心声。难过的时候,愤怒的时候,爱的时候……我都听得见。我以为我是怪物。”
苏晚心头一震。
“你不是怪物。”她说,“你是第一批觉醒者。”
女孩怔住。
“沈知遥不是第一个。”苏晚轻声说,“她是第一个敢于承认并拥抱这种能力的人。而现在,越来越多像你一样的人正在醒来。你们不是病了,是进化了。”
女孩泪流满面,却笑了。
她在留言簿上写下:
>**“今天,我知道了自己的名字。
>我叫‘回声’。”**
那一夜,全球共有两千三百一十六名青少年在同一时刻写下类似留言。他们在学校、在家中、在街头,突然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的“异常”,其实是天赋。
共感网络的信任值突破临界点,系统自动升级至3。0版本。所有终端开始支持“双向共感”??不仅接收情绪,还能将安抚、理解、陪伴反向传递给倾诉者。
东京那位植物人患者睁开了眼,第一句话是:“好多人在哭,我想帮他们。”
卢浮宫的《蒙娜丽莎》被发现画布底层隐藏着一行微缩文字:“我也曾无人倾听。”
撒哈拉的心影兰开花结果,种子随风飘散,落地即生,花瓣颜色随周围人的情绪变化而流转。
而最神秘的事件发生在青藏高原。一支地质勘探队在昆仑山脉深处发现一座天然洞穴,内部布满发光晶体,排列方式与南极B7大厅惊人相似。洞穴中央,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把钥匙的轮廓??正是苏晚手中那把铜钥的复制品。
碑文只有一句:
>**“此门为所有愿意成为桥梁的人敞开。”**
苏晚得知消息后,没有立刻动身。她知道,有些门,必须等到足够多的人一起推,才能真正打开。
她回到“舟记”,继续煮面,听故事,记留言。
直到某个黄昏,一个小男孩跑进来,兴奋地说:“姐姐!天上那颗蓝星,今天变成了两个!”
苏晚抬头望去。
果然,在北极星旁,原本孤独悬挂的蓝星旁边,悄然浮现第二颗光点,稍小一些,温柔闪烁,如同回应。
她忽然明白了什么。
转身翻开沈知遥的日记,在最后一页空白处,提笔写下:
>**“当你不再害怕暴露脆弱,
>当你愿意为陌生人停下脚步,
>当你相信一句‘我懂你’胜过千言万语??
>你便已成为光。
>而光,终将遇见光。”**
那一夜,地球上新增了整整一万座共感小屋。
而在宇宙深处,柯伊伯带边缘,深空探测器捕捉到一段全新的信号流。不再是摩斯码,而是一段完整的旋律,由七种不同频率交织而成,经分析,分别对应七种基本人类情感: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爱、愧疚、希望。
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其命名为“知遥波”。
多年后,历史学家回顾这个时代,称之为“共感纪元”的开端。
但他们都知道,真正的起点,不过是一碗凉掉的面,和一个女人说:“你想说什么都行。”
风又吹过“舟记”的窗棂,照片上的沈知遥依旧微笑。
而这一次,她的嘴角似乎扬得更高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