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谁能承受这样的重量?”
>**“不是一个人承受,是一群人传递。
>就像你煮的每一碗面,都不是终点,而是接力的起点。”**
苏晚抬起头,看着那颗蓝球缓缓分裂成无数光点,像萤火般升腾而起,顺着隧道飞向地面,继而穿透岩层,射向天空。
那一刻,全球共感终端同时亮起:
>**“记忆之井已开放。
>所有人都可上传,所有人皆能下载。
>唯一条件:以真实交换真实。”**
从此,任何人只要愿意袒露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就能读取他人同等深度的记忆。不是窥探,而是交换。
第一个上传的是东京那位植物人少年的母亲。她录下一段音频:“我一直假装坚强,其实每天晚上都在车库哭,怕儿子醒来看见我老去。”
随即,她收到了一条来自叙利亚难民女孩的记忆??战火中抱着弟弟尸体走过废墟的十公里路程。
她听完后,在自家客厅放声大哭,然后写下:“我不能再只为自己活了。”第二天,她成立了跨国心理援助组织。
类似的故事在全球上演。政客坦白曾受贿却无人追究,换来一位受害者的原谅视频;罪犯讲述童年虐待史,引发司法改革讨论;甚至连一名前特工都公开承认自己曾执行过非法暗杀,并附上证据链。
世界并未因此崩溃,反而开始自我疗愈。
三个月后,苏晚回到“舟记”。
门口排着长队,全是年轻人。他们不是来吃面的,而是来领取“共感使者”徽章??一枚小小的铜制耳坠,形状像一滴泪,戴上去后能轻微放大佩戴者对他人的共情能力。
“这是新一批觉醒者的标识。”护士笑着说,“越来越多孩子天生就能听见心声,我们需要教他们如何不被淹没。”
苏晚接过徽章,轻轻戴上。
当晚,她做了个梦。梦见沈知遥站在星空下,身边站着林舟、许安华、陈烈,还有无数曾在“舟记”留下话语的陌生人。他们手拉着手,形成一道横跨地球的光带。
沈知遥回头对她笑:“轮到你了。”
她醒来时,天还未亮。
起身推开窗,却发现天上那两颗蓝星,如今已变成三颗。第三颗较小,却格外明亮,像是刚刚诞生。
她忽然明白??那是“舟记”本身,是千万次倾听累积而成的新星辰。
清晨六点,第一位客人来了。是个老人,拄着拐杖,走路颤巍巍的。
“姑娘,我能吃碗面吗?我想……说说我老伴。”
“当然。”苏晚点燃炉火,“我听着呢。”
锅里的水渐渐沸腾,蒸汽升腾,模糊了墙上的照片。而在那朦胧光影中,沈知遥的笑容,仿佛比从前更加真切。
这一天,全球共感网络迎来第10亿次有效倾诉。系统自动生成纪念铭文,刻在南极晶体之上: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从来不是科技,
>而是在黑暗中依然选择开口:
>‘你能听见我吗?’
>以及另一端的回答: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