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我去挖,墙塌了半边,地窖淹了水。”她摇头,“只剩两卷还能读。”
蒋滔屏住呼吸:“您带来了吗?”
老人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个铁盒,打开,里面是两盘深褐色的老式数据磁带,标签模糊不清。
“我知道早晚有人会来。”她说,“我等了三十年。”
当天夜里,东科派出特勤小组,用专车将磁带送往成都保密实验室。经过七十二小时不间断抢救性读取,其中一卷成功恢复出约1。2GB原始数据??包括“混沌调度器”的完整源码、性能测试报告,以及一份手写笔记:
【调度本质不是分配,而是预测。
当任务流如江河奔涌,静态规则必溃。
唯有引入动态熵值评估,让系统学会‘感知’负载变化,才能在混乱中建立秩序。
此即‘混沌之美’。
??周志明,1987。4。5】
蒋滔看完泪流满面。
他立即组织团队攻关,将“混沌调度器”与现有微内核深度融合。三个月后,新一代任务调度引擎“苍穹”诞生。实测数据显示,在百万级并发请求下,系统崩溃率下降至**0。0003%**,响应波动幅度仅为传统算法的**118**。
鸿蒙v2。0正式定型。
---
2025年秋,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全球基础软件生态峰会”召开。各国代表齐聚,议题直指下一代操作系统格局。
李东陵再次登台。这一次,他身后大屏不再展示产品功能,而是播放一段纪录片式的短片:
画面从八十年代一间昏暗机房开始,镜头扫过泛黄的手稿、烧坏的电路板、争吵的会议室、哭泣的研究员……然后切换到今日的“火种舱”,年轻的工程师们彻夜奋战,代码如星河般流淌。
旁白响起:
“1983年,‘昆仑’立项。
1986年,首次运行成功。
1989年,项目终止。
2023年,鸿蒙v1。0上线。
2025年,鸿蒙v2。0发布。
这不是巧合,而是一场跨越四十二年的接力。”
全场寂静。
李东陵站在台上,声音沉稳:“今天,我宣布:鸿蒙v2。0将于明年第一季度全面开源,采用‘木兰许可证’,允许任何个人或组织自由使用、修改、分发,唯二限制是:不得用于军事用途,且必须保留‘鸿蒙’标识。”
台下哗然。
这意味着,鸿蒙不再是东科的产品,而将成为中国的公共技术资产。
当晚,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此事。教育部同步宣布,将在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增设“国产操作系统原理与开发”必修课,教材以鸿蒙为核心案例。
与此同时,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等十余国表示将引进鸿蒙系统,用于本国政务及国防信息化建设。
一场静默的技术革命,已然席卷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