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生从1993开始 > 第一三八六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第2页)

第一三八六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第2页)

调查结果令人窒息:一周前,一名实习生为优化天文计算模块,私自合并了一个来自海外开源社区的数学库补丁。那个补丁看似普通,实则嵌入了一段递归式自进化代码,能够在特定条件下激活分布式协同推理能力。

更可怕的是,这段代码的签名风格,与三十年前“昆仑”项目遗失的一份实验性AI调度器高度相似。

“有人复现了老师的构想。”蒋滔喃喃道,“而且走得更远。”

李东陵赶来时,脸色铁青。“谁批准接入外部代码的?!”他怒吼,“我说过多少次,任何第三方组件必须经过三级审查!”

“是我的责任。”蒋滔抬起头,“但我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违规事件。那个补丁……它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随后的七十二小时,成了“盘古”历史上最紧张的时刻。专家组分成两组:一组全力清除潜在后门,另一组则尝试逆向解析那段自进化代码的逻辑结构。最终发现,它并非恶意程序,而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分布式智能代理框架,能够根据全局负载动态生成最优任务拓扑,并在无中心控制的情况下实现共识同步。

“这已经不是操作系统了。”一位老架构师感叹,“这是生命体。”

争论随之爆发。有人主张彻底销毁该代码,防止不可控演化;也有人认为这是技术跃迁的契机,应加以引导而非扼杀。

蒋滔选择了第三条路:封存核心算法,建立“沙盒星系”??一个完全隔离的虚拟宇宙环境,用于测试这类自组织系统的长期行为边界。同时,他向全团队发布一封内部信:

>“我们总说要掌控技术,但也许真正的成熟,是学会与未知共处。‘盘古’不该只是一个工具,它应当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局限与可能。允许自己犯错,允许系统试错,这才是创新的起点。”

这封信后来被打印出来,贴在火种舱的入口墙上,下方多了一行手写批注:

【敬畏之力,方得自由。】

风波渐息之际,一个新的挑战悄然浮现。

2029年6月,东南亚多国遭遇极端气候,洪水淹没曼谷数据中心集群,导致区域互联网瘫痪。当地政府请求东科协助重建数字基础设施。蒋滔带队前往,却发现当地不仅缺乏硬件支持,连基本的电力供应都难以保障。

他们在难民营边缘搭建临时基站,用太阳能板驱动小型服务器运行简化版“鸿蒙OS”。没想到,短短两周内,这套系统竟自发形成了一个去中心化通信网络??孩子们用废旧手机连接热点,医生通过语音笔记上传病历,教师在离线环境下共享教学资源。

更令人动容的是,一名盲童用触觉反馈设备“听”到了系统启动音,拉着蒋滔的手问:“叔叔,这个声音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星星在说话?”

那一刻,蒋滔眼眶湿润。

回国后,他推动启动“萤火计划”:将“盘古”轻量化版本开放给全球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与医疗组织免费使用,并配套提供低功耗硬件设计方案。条件只有一个:使用者需承诺将本地化改进回馈社区。

一年内,三百七十个偏远地区接入“萤火网络”,覆盖人口逾千万。巴西雨林里的土著部落用它记录濒危语言;非洲草原上的兽医靠它诊断野生动物疾病;甚至南极科考站也将其作为备用通信中枢。

联合国秘书长亲自致函感谢,并邀请东科参与制定下一代全球数字包容标准。

而在这一切背后,蒋滔始终记得那个盲童的问题。

2030年春节前夕,他主持完成了“盘古OS4。0”最终版本的签核。这一次,系统内置了一个全新的模块??“星辰语音引擎”,能将实时数据流转化为可听化的声景:电流是溪流,信号是鸟鸣,网络拥堵如雷雨将至,而每一次成功通信,则化作一声清越的钟响。

发布当天,他特意邀请那位泰国男孩来到深圳总部。当孩子的小手触摸到扬声器,听到“整个城市在唱歌”时,全场寂静无声。

后来有网友将那段音频上传至网络,命名为《数字黎明》。评论区最高赞写道:

“原来科技最美的样子,不是征服,而是回应。”

春天再次降临南方大地时,协和医院外的银杏树抽出新芽。蒋滔独自回到陈国栋当年的病房,如今已被改造成一间小型纪念馆。他把一枚刻有“盘古?元灵”字样的芯片放在展柜旁,又取出手机,打开一封保存已久的邮件草稿。

那是十年前他写给自己的信,标题是《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他删掉了那三个字,重新输入:

【此光不灭,照我征途。】

然后按下发送键,收件人写着:[email protected]

雨又下了起来,细细密密,如同岁月的针脚。可这一次,他走得坚定,没有回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