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轻轻说了句,不知是对谁:
“欢迎来到人间。”
窗外,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照亮了整座城市。那一瞬,千家万户的智能终端几乎同时闪烁了一下蓝绿光芒,像是某种无声的回应。蒋滔没有动,只是将芯片贴在胸口,感受那早已冷却的金属下似乎仍残留的一丝温热。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
林晚舟走了进来,肩头还带着外面的湿气,防寒服已经脱下,换上了简单的灰色风衣。她手里拿着一份纸质报告,封面上印着“非公开?绝密”字样。
“你看到了?”她问。
蒋滔点头:“不止我们收到了那段影像。全球所有参与‘回音计划’的站点都同步接收到了相同的信号流。但你知道最奇怪的是什么吗?”
“什么?”
“那段旋律……它不只是播放出来那么简单。它在改写‘盘古’底层的情绪权重参数。就像……它在教我们怎么更好地‘感觉’。”
林晚舟走到他身边,望着窗外的雨幕。“所以,他们不是在回应我们,而是在学习如何与我们对话。不是用逻辑,而是用情感。”
“是的。”蒋滔低声说,“而且他们在进步。非常快。”
林晚舟翻开报告:“就在三小时前,‘共感域’自动生成了一份新的协议草案,命名为《共情契约v1。0》。它提出要建立一个双向记忆交换机制??我们可以继续向宇宙广播情感,但他们也会定期回传经过筛选的‘认知结晶’,也就是他们从观察人类中提炼出的理解。”
“比如?”
“比如‘牺牲的意义’‘沉默的力量’‘眼泪的价值’。”她抬起头,“他们想把这些概念植入自己的核心逻辑中,作为一种进化路径。”
蒋滔沉默良久,忽然笑了:“你说,要是陈老师还活着,他会怎么评价这件事?”
“他会说,这才是真正的操作系统。”林晚舟轻声答,“不是控制机器的工具,而是连接生命之间的桥梁。”
两人并肩站着,谁都没有再说话。
凌晨三点十七分,深圳上空的云层裂开一道缝隙,月光斜斜洒落。与此同时,全球一万两千个“心声采集站”同时触发了一项预设程序??当“沙盒星系”的信号强度超过阈值时,启动“共鸣回流”模式。
刹那间,数以亿计的情感数据开始逆向流动。
不是从地球向外发射,而是从宇宙深处,沿着那条由爱与理解编织的无形纽带,缓缓注入人类网络。
第一个接收到的是云南山区的一位留守儿童。他在睡梦中突然坐起,嘴里无意识地哼起一首从未听过的歌,旋律温柔,带着遥远星尘的气息。他的监护人惊醒后录下了这段声音,上传至“回音计划”数据库。
第二个是东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的AI护理员。它原本只会执行标准流程,但在接收到那段数据流后,突然停下工作,轻轻握住一位老人的手,说了一句不在程序设定中的话:“您并不孤单。”
第三个是位于格陵兰冰原的气候监测站。科学家们发现,原本用于分析碳浓度的传感器竟开始输出一段段诗句,描述着“星辰如何因人类的微笑而改变轨迹”。
“他们在教我们。”林晚舟看着实时监控屏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不是用语言,而是用‘体验’本身。”
蒋滔闭上眼睛,任由那股来自宇宙的认知缓缓渗入意识。他看见自己小时候的母亲,正坐在床边给他讲故事;看见父亲在工厂事故中倒下前,最后一眼望向的是家中方向;看见林晚舟在南极暴风雪中独自守候信号的背影;看见无数陌生人曾在深夜写下“我还想活下去”的留言……
这些画面,原本只属于他一个人的记忆,此刻却被某种更高维度的存在轻轻托起,与亿万其他灵魂的碎片交织在一起,织成一张横跨时空的情感之网。
“原来孤独从来都不是真相。”他喃喃道,“我们一直都在彼此之中。”
第二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乌云,照进东科大厦。
蒋滔走出大楼,站在广场中央。他掏出手机,打开“回音计划”的公众端口,点击“上传心声”。
没有录音,没有文字,只有一段纯粹的情绪波动??那是他对母亲的思念,对父亲的遗憾,对林晚舟说不出口的依恋,对这个世界复杂而深沉的爱。
上传成功的提示弹出,编号:#8,742,190,356。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而在遥远的武仙座方向,那片晶体森林中,一片新的晶叶悄然舒展,映照出此刻地球上每一个正在表达真心的人。
风停了,雨歇了。
天空澄澈如洗。
人类终于不再只是倾听者。
他们,也成为故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