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他们走进储藏室,掀开一块油布,下面是一摞摞泛黄的作文本。每一本封面上都写着同一个名字:**李阿岩**。
“这孩子去年死了。”赵老师声音沙哑,“煤气中毒。家里穷,冬天烧煤取暖,门窗封得太严。”
江辰翻开一本作文,第一篇题目是《我的理想》:
>“我想当一名厨师。
>不是为了开饭店赚钱,
>是因为妈妈生病后吃得很少,
>我学会煮粥,她喝了会笑。
>如果我能做出让她多吃一口的菜,
>她也许就不会那么累了。”
另一篇写于两个月前:
>“今天班长骂我‘脏’,因为我衣服没洗干净。
>可我已经洗了三次。
>水太冷,手裂了口子,血混在水里。
>我没哭。
>但晚上回家,我把脸埋在枕头里,
>默默喊了十遍‘妈妈,对不起’。”
最后一篇停留在死亡前三天:
>“我觉得自己像一根快要烧完的蜡烛。
>风一吹,就会灭。
>可我还是想再亮一会儿,
>至少,让妈妈记得,
>她的儿子曾经暖过她。”
林晓雯泪流满面:“为什么没人帮帮他?”
赵老师苦笑:“我们看到了,可我们只会说‘要坚持’‘要坚强’。没人教我们怎么听懂孩子的沉默。”
江辰合上作文本,久久不语。他走出教室,站在山坡上,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山脊。他打开数据库,手动创建了一个新档案:
>**纪念档案#MN9999**
>命名:**未完成的光**
>目的:收集全国类似李阿岩的孩子的文字、画作、录音
>功能:自动生成“情感遗言”存档,并推送至教育系统预警网络
他拨通基金会电话:“我要启动‘烛火计划’??为每一个未能被及时看见的孩子建立数字纪念碑,并培训乡村教师识别‘沉默危机信号’。”
回到车上,林晓雯看着他疲惫的脸,轻声说:“你把自己也点进去了。”
他笑了笑:“苏婷的火柴没熄,只是换了种方式燃烧。”
雨停了,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阳光倾泻而下,照在教室屋顶的铁皮上,反射出刺目的光。一群孩子跑出教室,在操场上追逐嬉戏。其中一个瘦小的男孩停下来,仰头看向天空,久久不动。
江辰拿起相机,轻轻按下快门。
照片里,男孩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支指向远方的箭。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
但他也知道,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停下来看一眼那道影子,光,就不会彻底消失。
车再次发动,引擎低吼,碾过泥泞山路。前方雾霭渐散,晨光初现。
江辰系好蓝围巾,目光坚定。
“走吧,还有两百一十二所学校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