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二婚嫁京圈大佬,渣前夫疯了 > 第1541章 拒绝(第2页)

第1541章 拒绝(第2页)

>有些人一旦走进你心里,就成了你呼吸的一部分。

>念安是这样,小满也是。而我……从来只是路过。”**

他盯着屏幕良久,最终没有回复。

有些告别,不需要回应。就像有些爱,注定无法共享。

第二天清晨,阿岩arrives。他由母亲陪同,戴着最新款人工耳蜗,神情拘谨而警惕。见到沈知远时,他低下头,手指紧紧抠着书包带。

“这是你的房间。”小满主动上前,牵起他的手,“我和老师一起布置的,墙上贴了星空图,床头还有夜灯。晚上怕黑的话,可以按这个按钮,它会变成彩虹色。”

阿岩抬头看她,眼神微动。

沈知远蹲下身,平视着他:“你想不想听听风的声音?”

男孩犹豫片刻,点了点头。

他们一起来到铃铛小径。晨早已准备好一套触感装置??一根金属导线连接着风铃,另一端接入振动仪。当风吹起铃声时,仪器会产生轻微震感,传递到掌心。

“把手放上去。”沈知远轻声说。

阿岩迟疑地伸出手。刹那间,一阵微风掠过,铃声清脆,振动仪嗡鸣。他的瞳孔猛地收缩,像是第一次感知到某种神秘的语言。

“这是……风在说话?”他喃喃道,声音沙哑却不失清晰。

“对。”沈知远微笑,“而且它说,欢迎你回家。”

那一刻,阿岩的母亲突然跪倒在地,泣不成声。十年来,她第一次听到儿子主动提问,第一次看到他对声音产生好奇。

午后的阳光洒满庭院,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有人放飞了一只纸鸢,上面画着耳朵形状的翅膀,写着“我要听见蓝天”。

沈知远靠在廊柱旁,手中握着念安的日记本。翻开最新一页,他提笔写下:

>**“今天,一个叫阿岩的男孩第一次感受到了风的声音。他问我:‘叔叔,以后我能学会唱歌吗?’

>我说:‘只要你还想唱,就一定能。’

>原来,希望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某个瞬间,一颗心悄悄跳动起来。”**

夜幕降临,基地迎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夜晚。

所有灯光依次熄灭,唯有屋顶太阳能板蓄积的日光缓缓释放,照亮通往各房间的小径。每一盏路灯下,都挂着一只手工铃铛,随夜风轻响。

沈知远抱着念安的相框走进纪念室。那里陈列着她的画作、日记、演出服,以及那支她最爱的绿色铅笔。墙上投影循环播放着孩子们排练《铃铛踩在月明上》的画面,背景音乐是她生前最后一段录音。

他轻轻将相框摆好,低声说:“今天很好,大家都很好。你要不要看看?”

话音刚落,窗外忽然飘来一阵歌声。

是他从未听过的声音??几个孩子围坐在院子里,正用手语伴奏,哼唱一首无词的歌谣。他们的手掌翻飞如蝶,口中发出断续的音节,虽不成调,却饱含情感。

守守趴在窗台上,耳朵竖起,尾巴轻轻摆动。

沈知远站在窗内,静静聆听。芯片将这些杂乱却真挚的声音转化为电流信号,传入他的脑海。他忽然笑了。

因为他知道,这一刻,念安一定也听见了。

一周后,基地正式投入运营。教育部特派观察员前来调研,并高度评价其“融合教育+艺术疗愈+心理干预”的创新模式。多家媒体跟进报道,《南方周末》刊登专题文章:《一座会唱歌的房子:沈氏集团总裁沈知远的十年救赎》。

文中写道:

>“十年前,一场泥石流夺走了一个七岁女孩的生命,也击碎了一个父亲的世界。十年后,同一片土地上,一座名为‘听见春天’的基地拔地而起。它不收一分钱学费,只为让那些‘听不见’的孩子,重新听见世界的温柔。

>沈知远说:‘我不是慈善家,我只是个父亲。’

>可正是这份最朴素的身份,让他做成了最伟大的事。”

文章末尾附有一张照片:沈知远蹲在地上,帮一个戴耳蜗的小男孩系鞋带。男孩仰头笑着,手里攥着一只彩纸折的鸟。阳光洒在两人身上,宛如一幅静止的油画。

北京某高档公寓内,陈婉再次站在阳台上。这一次,她手中没有咖啡,只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是那篇文章的截图。

她久久凝望,直到泪水模糊视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