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燃青葱时代 > 第868章 下播之后会干嘛我都不敢想(第2页)

第868章 下播之后会干嘛我都不敢想(第2页)

第二天清晨,袁婉青特意绕路去看那个信箱。里面已有七八封信,有的用铅笔歪斜写着“爸爸,我想你了”,有的贴着卡通贴纸“妈妈别再喝酒了”,还有一封署名“一个不想死的人”,内容只有两个字:“救我。”

她立即联系街道心理干预小组,同时召集核心志愿者开会。会上决定启动“漂流信件响应机制”:每日专人检查信箱,紧急情况即时介入,普通信件则由志愿者匿名回信,并鼓励收信人继续书写。

王小舟主动请缨:“我可以当‘信使队长’!我会保密,也会认真读每一封信!”

袁婉青看着这个曾经沉默寡言、只会低头织毛衣的男孩,如今挺直脊背站在台上发言,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欣慰。她点头同意,并宣布增设“青少年倾听者培训计划”,让像王小舟这样的孩子成为同龄人的心灵桥梁。

十月中旬,省电视台专题报道播出《声音档案:一座城市的温柔革命》,镜头扫过展览现场、共读课堂、亲子互动区,最后定格在袁婉青翻阅一本厚厚留言册的画面。记者问她:“这一切的动力是什么?”

她想了想,指着窗外一棵老梧桐树:“你看那棵树,枝干歪斜,树皮斑驳,但它每年春天照样开花。我觉得人心也一样,哪怕伤痕累累,只要给一点光、一点耐心,它还是会努力生长。”

节目播出当晚,热线电话被打爆。数百个陌生人打来倾诉:有离家三十年的儿子想联系父母却不知如何开口;有母亲哭诉女儿沉迷网络恋爱不愿回家;还有一个男人哽咽着说:“我爸昨天走了,临终前攥着一张我没寄出的道歉信复印件……原来他一直留着。”

袁婉青连夜组织团队成立“夜间倾听专线”,招募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志愿者轮班接听。赵承志报名成为首批夜班成员之一。他说:“我懂那种深夜醒来的孤独,也知道一句话可能救一个人。”

十一月初,第一场冬雪悄然降临。清晨,袁婉青推开活动室门,发现门口放着一只木雕小船,船身刻着“谢谢”二字,底下压着一张纸条:“我是那个写‘不想死的人’。你们的回信让我撑过了最黑的夜。现在我在学画画,想当插画师。”

她将小船摆在书架最高处,与那瓶海水、桂花照片并列。它们不再只是物件,而是一段段重生的见证。

与此同时,林晓阳正式入职社区服务中心,担任就业辅导专员。第一天上班,他带来一台老旧录音机,说是母亲坚持让他带来的。“她说,有些话,必须用老方式才能说得真心。”

他在办公室角落设了个“倾听角”,每周三下午开放预约。起初无人问津,直到有一天,李锐鼓起勇气走进去:“林叔叔,我能跟你聊聊我爸吗?他最近总喝酒,妈妈偷偷哭……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林晓阳没有打断,也没有说教,只是按下录音键,轻声说:“你说吧,我听着。”

后来才知道,那是李锐第一次完整讲述自己的恐惧。两周后,他父亲在儿子劝说下参加了戒酒互助会。临走前对袁婉青深深鞠躬:“我以为我不配做个父亲,但现在我想试试。”

年底将至,“非典型家庭节”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展厅中央搭建起一座象征性的“桥”,由上千封信件折叠而成,横跨两侧展墙,一侧写着“出发”,一侧写着“归来”。观众可沿桥行走,在中途投入语音明信片,系统会随机播放他人留言,形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布展期间,许雯悄悄送来一件展品??林晓阳十五岁时写给她的情书,字迹稚嫩却真挚:“我喜欢你看书的样子,像春天落在窗台上的阳光。”她附言:“这不是爱情的终点,而是成长的起点。我们都曾年少莽撞,也都值得被原谅。”

开展前一天夜里,袁婉青独自留守中心。她打开所有录音设备,依次播放这一年收录的声音片段:王小舟奶奶的咳嗽声、唐果的第一句完整话语、阿婆念信时的颤抖嗓音、李锐在沙滩上许愿的童声、还有父亲读信时那一声哽咽的“对不起”。

声音交织如河,流淌在整个空间。

她忽然想起十三岁那晚,自己蜷在沙发上发抖,渴望有人来盖一下滑落的毯子。如今,她成了那个为别人掖被角的人。

凌晨两点,手机亮起。是陈默发来的消息:“出版社确认,《声音档案》明年三月全球首发。封面要用你折的那只纸船。”

她回复:“加上一句题词吧??‘所有未抵达的言语,终将在某处靠岸。’”

雪又下了起来,轻轻覆盖城市。她走出门,在“漂流信箱”前驻足,放入一封信,没有署名,只画了一艘扬帆的纸船。

天快亮时,第一个晨练的老人打开信箱,取出信,眯眼看了看,笑着摇头,又从口袋里摸出一张便签,写下:“小姑娘,船要走得远,得有风才行。我给你加个帆吧。”他折了只小纸帆,夹进信里,重新投递回去。

就这样,一只船,两张信,三次流转,最终被唐果捡到。她把它贴在教室墙上,带着十几个孩子一起画风、画浪、画远方的灯塔。

袁婉青站在窗外看着,眼底温热。

她知道,这场关于倾听与回归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