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燃青葱时代 > 第868章 下播之后会干嘛我都不敢想(第1页)

第868章 下播之后会干嘛我都不敢想(第1页)

大年初三,2月18日,一大清早,李珞就从被窝里爬了出来,带着应禅溪和颜竹笙起了床,随后又艰难的把徐有渔从被窝里拉了出来,四个人一起下楼晨跑。

徐有渔浑身上下都写满了不情愿,但为了应付自家老妈的唠。。。

袁婉青醒来时,晨光已漫过窗台,洒在书桌那本摊开的《声音档案》上。她梦见了自己小时候住的老屋,墙皮剥落的客厅里,父亲坐在藤椅上看报纸,母亲在厨房炒菜,油烟机嗡嗡作响。梦里的饭菜香浓得几乎能嗅到,可当她推门进去,灶台却是冷的,锅盖掀开,空无一物。她站在梦境与现实的交界处,忽然明白??有些家,早已不在原地,却从未真正消失。

她起身洗漱,顺手将王小舟的信折好放进随身包。今天是“非典型家庭节”第二次筹备会,也是林晓阳母亲首次参加集体活动的日子。自从儿子决定调回本地后,老人情绪明显好转,甚至主动提出要为活动做些事。袁婉青提议她教大家织毛线鞋,像当年给王小舟那样,把温暖一针一线编进生活里。

社区活动中心比往日热闹许多。志愿者们正忙着布置“记忆回廊”,墙上挂着几十张泛黄的老照片:有七十年代全家福、九十年代结婚证合影、还有孩子出生时护士抱着拍的第一张照。每张照片下都附着二维码,扫码即可听到一段语音日记。一位白发苍苍的父亲说:“我女儿走失那天穿着红裙子,今年春天有人在南方看见一个女人蹲在桥边喂猫,背影像极了她。”语气平静,却让听者心头沉重。

林晓阳的母亲来得早,怀里抱着一大袋五彩毛线。她穿了件藏青色针织衫,银发整齐挽成一个髻,眼神温和却不失锐利。“我想试试。”她说,“虽然手指不太灵活了,但还能动一天,就想多织一双。”

袁婉青带她到角落的工作台,旁边坐着赵承志,正在誊录一封来自监狱的信。写信人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因斗殴致人重伤被判十年,他在信里写道:“妈,你说等我出来你就八十二了。我不想你等到头发全白,所以每天都在学认字、背法律条文。我不是想减刑,是怕忘了怎么叫你一声‘娘’。”赵承志抄到这里,笔尖顿了顿,抬头看见林母,低声问:“您……愿意听听这些孩子的声音吗?”

老人沉默片刻,点点头:“只要他们还想回家,我就愿意听。”

中午饭后,孩子们陆续到来。“信使小队”今天任务特殊??他们要帮几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属录制“唤醒音频”。李锐和唐果一组,负责陪护那位总问“我儿子什么时候回来”的老太太。唐果如今已能断续说话,虽仍羞怯,但在李锐牵手下,竟主动握住老人的手,轻声说:“奶奶,我陪你找儿子。”

录音开始前,袁婉青播放了一段背景音乐??是陈默用老式录音机翻录的一首八十年代民谣,吉他声轻柔如风拂麦田。老人闭着眼睛,嘴里喃喃:“这歌……我年轻时候常唱……我家门前有棵槐树……”突然睁开眼,盯着唐果,“你是……小梅的女儿?”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唐果没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画??一棵大树下,一个小女孩牵着老人的手,天上飘着纸船。老人颤抖着接过,泪水瞬间涌出:“这是我孙女……她五岁那年走丢了……我一直记得她穿着蓝裙子……”

那一刻,谁也无法解释这是记忆复苏,还是情感共鸣的奇迹。但袁婉青知道,有些断裂的记忆,并非彻底湮灭,而是沉睡在某个声音、某缕气息中,等待被轻轻唤醒。

下午三点,阿杰来了。他剪短了头发,摘掉了帽子,穿着干净的T恤,手里拎着一盒刚出炉的点心。“阿婆爱吃豆沙包,我跟面点师傅学了三天。”他说得坦然,不像从前那样低头躲避目光。

袁婉青接过点心,笑着问:“要不要去探望她?正好今天‘跨代对话之夜’预演,我们可以一起准备。”

阿杰犹豫了一下,点头答应。

陈阿婆住在老城区一栋六层旧楼顶楼,没有电梯,楼梯狭窄潮湿。阿杰走在前面,替大家扶着栏杆,提醒台阶松动的地方。到了门口,他却没有立刻敲门,而是站在门外深吸一口气,仿佛面对一场审判。

门开了。老人拄着拐杖,眯眼看清是他,脸上顿时绽开笑容:“哎哟,是你啊!我还说今天早上喜鹊叫呢!”

那一瞬,阿杰眼眶红了。他笨拙地递上点心盒,声音哽咽:“阿婆,我……不是坏人。”

“我知道。”老人拍拍他手,“你要是坏人,能连着三个月半夜给我送药?能在我发烧那晚背我去医院?能修屋顶还不收一分钱?”

屋里陈设简陋,墙上却贴满了剪报和照片??全是关于“非典型家庭支持中心”的报道,其中一张是阿杰匿名捐赠五十斤大米的新闻截图,标题写着:“无名少年捐粮助孤老”。

“我一直留着。”老人指着那张纸,“我就知道是你。”

阿杰终于跪了下来,额头抵在老人膝上,哭得像个被找回的孩子。

袁婉青默默退到阳台,拨通陈默电话:“我想把‘高墙之声’扩展成全国网络。不只是服刑人员,还包括司法观护少年、戒毒康复者、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所有人那些不敢说出口的话,我们都该接住。”

陈默在那边静了几秒,然后说:“我已经联系了几家省级心理援助机构。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联合发起‘听见中国’公益行动。”

挂掉电话,她望着楼下巷口。夕阳斜照,一群放学的孩子追逐嬉闹,其中一个背着破旧书包的小男孩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塞进墙上新挂的红色信箱??那是“信使小队”上周设立的“漂流信箱”,任何人都可投递心事,也可取走他人信件回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