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1章
第二天清晨,狱卒发现韩四水“暴毙”于牢中。仵作验尸,结论是“突发恶疾,心脉衰竭而亡”。
一桩肮脏的交易,一个该死的贪官,就这样在阴影中被彻底抹去。
消息传到朱兴明耳中,他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仿佛只是听到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下一个,轮到胡斌。
处理韩四水,是割掉一块腐肉。
而对付胡斌,则要复杂得多。胡斌是京官,是刑部侍郎,位高权重,影响更大。
更重要的是,此人极其狡猾谨慎。
孟樊超和骆炳奉命搜罗他的罪证,发现他除了与韩四水的金钱往来之外,在其他方面几乎做到了滴水不漏。
他生活简朴,不蓄姬妾,不与同僚过多交往,办公事一丝不苟,让人抓不到任何明显的把柄。
韩四水的案子,不宜再翻案,倒是抓不住胡斌把柄。
这样一个“清官能吏”的形象,若没有确凿的、足以服众的重罪,仅凭一些间接证据或风闻奏事,很难将其彻底扳倒,甚至可能打草惊蛇,引来不必要的政治反弹。
朱兴明听着孟樊超和骆炳的汇报,眼神越来越冷。
他深知,像胡斌这样的人,比韩四水那种明目张胆的贪官更为可怕,也更为可恨。
他们隐藏在规则之下,利用规则为自己谋利,如同附骨之疽,难以根除。
“既然找不到他的罪名,”朱兴明声音平静:“那就给他安一个。”
“陛下,”骆炳躬身道,“若要。。。。。。安插罪名,需得周密,需得是足以震动朝野、无人敢为其辩解的重罪。”
朱兴明目光幽深:“海疆未靖,勾结倭寇,里通外国,这个罪名,够不够重?”
勾结倭寇!这在大明是十恶不赦、株连九族的滔天大罪!
一旦坐实,绝无生理,也绝无人敢为其求情!
孟樊超与骆炳对视一眼,皆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决然。他们知道该怎么做了。
一场精心策划的“罪证”罗织行动,在绝对的保密状态下展开。
骆炳动用了锦衣卫最精锐的力量。他们先是“找到”了几个所谓的“倭寇俘虏”。
实际上是沿海抓获的普通海盗或是被买通的亡命徒,经过“严密”审讯,得到了“指认”胡斌与倭寇首领有秘密往来,向其提供朝廷沿海布防情报、并收受倭寇巨额贿赂的“口供”。
接着,锦衣卫“偶然”在抄没一个与胡斌有过些许来往的、已被定为走私犯的商人家中,“发现”了几封字迹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密信”,信中“胡斌”向倭寇透露了某次官军巡海的时间和路线,并索要酬金。
同时,暗卫则在暗中散布关于胡斌“生活看似简朴,实则家财万贯,来源不明”的流言,并引导舆论,将之前一些未能破获的、导致官军受损的倭寇袭扰事件,隐隐与胡斌可能的“通敌”行为联系起来。
这些“证据”单独来看,或许漏洞百出,经不起仔细推敲。
但当它们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并由锦衣卫和暗卫以“确凿证据”的形式层层上报,再加上皇帝那不容置疑的态度时,便形成了一股足以碾碎一切的巨大力量。
胡斌甚至还没来得及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就被如狼似虎的锦衣卫从府中带走,直接投入了诏狱。罪名:勾结倭寇,通敌叛国!
在诏狱中,胡斌经历了远比韩四水“享受”过的、更为“专业”和残酷的审讯。他大声喊冤,辩称自己清白,指责这是构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