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2章
但在那些精心准备的“人证”、“物证”面前,他的辩解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知道自己完了,不是因为那些莫须有的罪名,而是因为他触碰了皇帝的逆鳞,因为他试图利用和愚弄储君。这才是他真正的取死之道。
案件由三法司联合会审,但过程出奇地“顺利”。
在皇帝明确的态度和“铁证如山”面前,没有人敢为胡斌说话。
审讯很快结束,判决结果毫无悬念:胡斌,勾结倭寇,通敌卖国,罪大恶极,判处斩立决,抄没家产,族人流放三千里。
刑场,菜市口。
这一天,天色阴沉,朔风凛冽。
法场周围被官兵团团围住,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群情激愤。“杀汉奸!”“诛国贼!”
怒吼声此起彼伏。通倭罪名,最能激起民愤。
胡斌身着囚服,脖颈上插着亡命牌,被两名膀大腰圆的刽子手押解上台。
他头发散乱,面容枯槁,早已没有了昔日刑部侍郎的威仪。
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眼中充满了不甘、怨毒,还有一丝彻底的绝望。
他知道,自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了皇帝维护权威、教育太子的一颗被弃掉的棋子。
监斩官一声令下:“时辰到!行刑!”
刽子手举起沉重的鬼头刀,雪亮的刀锋在阴沉的天空下反射出刺目的寒光。
胡斌闭上了眼睛,最后闪过脑海的,不是家乡,不是亲人,而是太子朱和璧那年轻而略带稚气的面孔,以及自己当时那番精心设计的、蛊惑人心的谀词。。。。。。
刀光落下!
一颗大好头颅滚落在地,满腔的热血喷溅而出,染红了刑场的土地。
百姓们发出震天的欢呼,仿佛除掉了一个天大的祸害。
消息传入宫中,朱兴明沉默了片刻,对身旁的孟樊超道:“告诉太子,韩四水‘病逝’于流放途中,胡斌通敌,已伏法。
让他好好想想,何为‘仁’,何为‘明’。”
一场由太子“仁德”裁决引发的风波,最终以韩四水的“暴毙”和胡斌的“通敌被诛”而告终。
表面上看,朝廷律法得到了维护,太子仁德之名也未受损,通敌国贼被铲除,大快人心。
只有极少数身处权力核心的人才知道,在这看似圆满的结果背后,隐藏着多少阴影中的交易、冷酷的算计和无奈的抉择。
皇权的铁腕,有时需要隐藏在丝绒手套之下;而所谓的公正,在某些时候,也需要通过不公正的手段来达成。
这就是帝王心术,这就是权力的残酷真相。
太子朱和璧在东宫的闭门思过,或许才刚刚触摸到这门复杂学问的冰山一角。
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如今的大明,那里有什么倭寇了。
不过是,皇帝找了个由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