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逍遥四公子 > 第1943章 一个女婿半个儿(第2页)

第1943章 一个女婿半个儿(第2页)

当晚,老人召集营地长老,宣布将设立“流动书院”:每月由一名识字者担任讲师,教授孩童识字、算术与《守望录》节选。教材由他亲自编写,内容涵盖农耕、医理、律法常识,甚至包括如何向官府申诉冤屈。

“我不求你们立刻相信善有回报。”他对众人说,“但我希望你们的孩子,将来有能力选择做个好人,而不是被迫做恶。”

三月后,第一批学生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他们在沙地上一笔一划写下“我在此”,然后齐声高喊:“我们不是无名之人!”

声音传得很远,连百里之外的州府都听见了。

与此同时,归途镇的井光再度浮现。这一回,水面浮现出一幅地图??南疆某处山谷,标记着一点蓝光,旁注小字:

>“此处宜垦,水脉潜行地下三尺,掘之可得甘泉。”

>

>??林

苏萤得知消息,立即组织工匠与医者组成援救队,携带种子、药草与制水工具南下。她虽目不能视,却坚持亲往。临行前,她在书院石碑前静立良久,手指抚过“薪尽火传,形灭神存”八字,低声呢喃:“师父,这次换我来找您了。”

队伍出发那日,全镇百姓送行至槐树下。那树自开过奇花后,便日日滴露,晨昏之际,树叶间竟有微光流转,宛如星辰附体。孩童们唱起《风起兮铃响兮》,歌声飘荡在春风里:

>“风起兮,铃响兮,

>故人行远不相离。

>一盏灯,照千里,

>心中有信,何惧无期。”

三个月跋涉,苏萤一行终抵南疆营地。她一下车辇,便被人搀扶着走向那间土屋。指尖触到墙上的炭笔诗,她唇角微扬:“是他来的痕迹。”

当晚,老人归来,两人在营中相见。十年未见,一个白发苍苍,一个双目失明,却仿佛一眼看穿彼此灵魂。

“你瘦了。”苏萤说。

“你还是不肯让人扶。”老人笑。

“我能听路。”她抬手,指向远处孩童读书的声音,“那里就是方向。”

两人并肩而坐,谈起这些年的事。老人讲起西域茶棚、北境义塾、流民营的挣扎;苏萤则说起归途镇的变化、盲童诵读团的成长、朝廷赐名“仁州”的经过。

说到动情处,苏萤忽然问:“师父,您为何从不留名?为何总是在别人需要时出现,却又悄然离去?”

老人沉默片刻,起身走到门外,仰望星空。

“你看不见星星,但你能感觉到它们的光。”他说,“有些人注定要做光源,而不是星图。若人人都知我是谁,那这份力量就会变成崇拜,而非行动。可现在,每个读《守望录》的人,都会问自己一句:我能为别人做什么?”

苏萤颔首,轻声道:“所以您不是林隐,而是‘林’的化身??那个写下‘铃响之处,即是归途’的人。”

老人未答,只从怀中取出一本新册,封皮粗糙,却是用流民营孩子的作业纸装订而成。他翻开第一页,上面工整抄录着一则新故事:

>**《盲母与她的灯》**

>

>南疆某村,有寡妇失明,独抚幼子。家贫无油,每夜以手指蘸清水,在墙上描字教子识读。子问:“娘,你怎么看得见?”

>母答:“我心里有灯。”

>后其子考入听铃书院,返乡接母。邻里问:“当初为何不弃子逃生?”

>母曰:“我虽看不见世界,但不能让世界看不见他。”

>

>??记于戊寅年春,南疆流民营,作者不详

苏萤听完,久久无言,最终只说了一句:“这该收录进《守望录》正编。”

数日后,老人带领众人依井光所示挖掘,果然在地下三尺处凿出清泉。泉水汩汩而出,灌溉荒地,短短半年,竟开出百亩良田。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笑声惊起群鸟。

这一年秋收,营地第一次实现了粮食自足。他们在田中央立了一块石碑,上书四个大字:

>**此地即归途**

与此同时,朝廷再次派使臣前来考察。这一次,使者亲眼目睹流民营如何自治、如何办学、如何互救互助。他震惊之余,奏报皇帝:

>“南疆流民营,原为边患之忧,今成仁政之范。其民虽居陋室,志不卑微;虽历苦难,心向光明。究其根源,皆因一本《守望录》,一句‘善’字传承不息。”

皇帝阅毕,长叹:“朕治天下,以刑律束人;彼治人心,以温情化人。孰高孰下,不言自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