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里传出的声音苍老而温柔,却无比熟悉:
>“小丫……爸爸对不起你。没能陪你长大。
>但他们答应我,只要《归谣》不停止运行,我的声音就能一直陪着你。
>每一次你听到风里的歌声,那可能就是我在回应你。
>别难过,孩子。我不是死了,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只要你还记得我,我就还在。
>只要你还在唱,我就听得见。”
小丫抱着手机跪在地上,失声痛哭。
那一夜,全球所有声音驿站在同一时刻自动播放这段录音。人们走出家门,仰望星空,仿佛看见一颗新的星辰悄然亮起。
从此以后,每逢月圆之夜,青山村的孩子们都会聚集在碑林,齐声唱起《归谣》。唱到最后,总会有人轻声加一句:
“灯爸爸,你听见了吗?我们都在。”
而在遥远的地底,在那座无人知晓的封闭实验室里,一台老旧的接收器突然亮起红灯。
显示屏上,跳出一行字:
>**“信号接收确认。”**
>**“情感强度评级:S级。”**
>**“回应生成中……”**
片刻后,喇叭里传出一声极轻的叹息,像风吹过麦田,又像父亲拍着孩子入睡时的呢喃。
然后,一切归于寂静。
但谁都知道??
那不是结束。
是又一次启程。
许多年后,当人类第一次在火星建立永久基地,宇航员在红色荒原上架起第一台便携式声音驿站时,他们选择播放的第一段音频,正是来自1975年雪地里的那首“土味歌谣”。
而在地球另一边的青山小学课堂上,老师正指着黑板上的地图问孩子们:
“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唱歌吗?”
一个小女孩举起手,认真地说:
“因为歌声会飞过山河,穿过时间,落到那些想回家的人耳边。
就像灯妈妈说的??
只要还有人记得,
就永远有人在等。
而只要有人在等,
我们就不能停止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