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春色满棠 > 第477章 没应也没动(第1页)

第477章 没应也没动(第1页)

萧迟如往年般,在上午带了妻儿出宫回萧国公府,同祖父,父母、叔婶堂弟们团聚。

小公主小皇帝记在皇家,萧迟没有带他们。

他与他棠棠成婚后,每年过年都是只带他棠棠和小儿子回国公府团聚。

小公主小皇帝早已习惯父母没带他们。

但今年小皇帝特别紧张父王出宫。

昨儿父王带小弟弟回国公府看祖母,晚膳后还未归,他就急得派了队御林军去接。

不过御林军尚未出宫,父王就带着小弟弟回来了。

今儿父王要携母后和小弟弟回国公府团圆,。。。。。。

林小禾将日记本轻轻合上,搁在书桌一角。窗外的风穿堂而过,吹动了悬挂在屋檐下的铜铃,清脆一声,像是谁在远处应答。她起身走到院中,脚踩在湿润的青石板上,春夜微凉,空气里浮着泥土与新芽的气息。

她蹲下身,指尖轻触墙角那株枯海棠的残枝。几天前还光秃秃的枝干上,竟冒出了一点嫩绿,细若针尖,却倔强地挺立着。她怔住,忽然想起归名书院遗址那棵被雷劈过的老海棠??当年它焦黑如炭,众人皆以为死透,可第二年春天,根部竟钻出三株新苗。外公曾说:“树不怕烧,只怕根断。”

她凝视着眼前这抹绿意,眼眶发热。

第二天清晨,林小禾带着录音笔和笔记本前往城郊敬老院。此行是为“倾听课”收集素材,对象是一位名叫沈云卿的退休语文教师。据苏晓提供的资料,这位老人曾在1967年参与编纂地方志,后因拒绝删改一段关于饥荒的文字而被下放农村二十年。近年她极少接受采访,但听说诚言学堂开设“倾听课”,主动写信表示愿意讲述。

敬老院坐落在一片竹林深处,白墙灰瓦,静谧非常。林小禾穿过长廊时,看见几位老人坐在阳光下打盹,有人手里攥着旧照片,有人低声哼着不成调的老歌。她在三楼尽头的一间房门前停下,轻轻敲门。

“请进。”声音清瘦,却有力。

推开门,一位银发老太太正伏案写字,戴一副玳瑁框眼镜,手腕上的青筋如藤蔓盘绕。见林小禾进来,她缓缓摘下眼镜,目光温和:“你就是林小禾吧?我读过你在《家?春秋》写的那篇《纸鹤不飞》,写得很好。”

“谢谢您肯见我。”林小禾坐下,打开录音笔,“我知道您的经历很多人想听,但您一直没说。为什么现在愿意开口?”

沈云卿沉默片刻,从抽屉里取出一个铁皮盒,打开后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一群年轻人站在县文化馆门口,笑容灿烂,胸前别着红布条。她指着中间那个扎麻花辫的女孩:“那是我,二十六岁。我们当时成立了一个‘民间记事组’,专门搜集各地的真实情况,打算编一本‘百姓志’。”

她的声音低缓下来:“结果才三个月,就被举报了。说是‘造谣惑众’。材料全被没收,人也被抓走七个。只有我因为怀孕,判了监外执行。”

林小禾屏息听着。

“后来我生下女儿,丈夫为了保工作,和我离了婚。他们让我写检讨,承认‘思想错误’。我不肯,他们就拿孩子威胁??说如果我不签字,孩子将来不能上学、不能进工厂。”

她顿了顿,手指摩挲着照片边缘:“那天夜里,我抱着刚满月的女儿,在灯下写了三遍检讨书。每写一遍,就撕一次。最后……我还是签了。”

泪水滑落,但她没有抬手去擦。

“可你知道最痛的是什么吗?”她忽然抬头,眼神锐利,“不是惩罚,不是孤独,而是从此以后,我不敢再相信自己的记忆。每次想起那些事,我就告诉自己:是你记错了,是你太敏感,是时代使然……我把自己骗了整整四十年。”

林小禾轻声问:“那您是怎么醒过来的?”

“去年冬天,我重病住院。”沈云卿缓缓道,“夜里高烧,梦见那些被抓走的同事一个个站在我床前,一句话不说,只是看着我。其中一人手里捧着一本烧了一半的册子,封面上写着‘百姓志’三个字。”

她闭上眼:“醒来后,我突然哭了。不是因为怕死,是因为愧疚??我对不起他们,也对不起我自己。”

林小禾握紧了笔。

“所以当我看到你们做的这些事,我知道,不能再等了。”沈云卿睁开眼,直视她,“有些话,必须由亲历者来说。否则,历史就成了别人写的剧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