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鲁朵城,阻卜大王府。
苏武落座正中,来回扫视座下众人,这些人刚才都在城外迎接了他,自也都算简单认识了一下。
阻卜大王铁剌里,还在忙前忙后,上茶上点心,茶也不是什么好茶,点心也一样,这草原。。。
王安辞世之后,雁门关迎来了久违的宁静。百姓安居乐业,士卒守土有责,边关虽仍设防,但已无战事之忧。朝廷每年派遣使者前来祭奠三英,百姓亦自发修缮墓地,香火不断。林冲、林震、王安三人之名,早已成为边关百姓心中的守护神,每逢风雪之夜,总有老者在村口讲述他们的故事,激励后人忠义守土。
然而,正如王安生前所言,边关无战事,只是暂时的安宁。十年之后,北方草原风云再起,一支新兴的部族崛起于漠北,名为“女真”,其首领完颜阿骨打雄才大略,吞并诸部,兵锋直指中原。雁门关再次成为边防重地,朝廷急调名将镇守。
此时,雁门关总兵乃李成之子李继业,年少有为,骁勇善战,继承父志,镇守边关。他虽年仅三十余岁,但治军严明,深得士卒爱戴。然面对女真铁骑,李继业亦感压力沉重。
一日,李继业于城楼巡视,忽见远方尘土飞扬,敌军前锋已至三十里外。他立即下令闭关备战,同时飞骑快马向京城求援。女真军势如破竹,短短数日,已连破三镇,直逼雁门关下。
李继业召集诸将议事,众人皆面色凝重。
“敌军来势汹汹,若不能坚守,雁门关危矣。”副将赵云道。
李继业沉声道:“我知敌军强悍,然雁门关乃我大宋北疆门户,若失,则中原震动。我等唯有死守,方能保全百姓。”
“将军,敌军势大,我军兵力不足,恐难久守。”参军王文道。
李继业目光坚定:“我已向朝廷求援,三日内援军必至。若能坚守三日,便可转危为安。”
诸将皆抱拳道:“愿随将军死守雁门关!”
次日,女真大军兵临城下,完颜阿骨打亲率三万铁骑,列阵于关外,气势如虹。李继业亲自登城督战,指挥士卒布防。
敌军第一波攻势便如潮水般涌来,箭雨遮天蔽日,攻城器械轰鸣作响。雁门关城墙虽坚固,但在敌军猛攻之下,亦频频告急。李继业亲自提刀上阵,率军奋战,士卒士气大振,拼死抵抗。
战至黄昏,敌军暂退,城中死伤惨重,血流成河。李继业站在城头,望着远方的敌营,心中沉重。他知今日之战,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夜深人静之时,李继业独坐帐中,取出一封旧信。此信乃王安所留,乃其辞世前亲笔所书,叮嘱后人:“若敌再犯,可依《雁门十三策》而行,必可守关。”
李继业翻开策书,细细研读。书中详细记载了林冲、王安等人多年守关之经验,包括地形利用、战术布置、粮草调配、士气鼓舞等十三项策略。他越看越觉其中妙用无穷,心中顿时有了主意。
翌日,天未亮,李继业便召集诸将,下令:“依照《雁门十三策》,即刻布防。”
他命士卒于关外设伏兵,利用雁门关两侧山谷地形,设下三道伏击线;又命人将火油、箭矢、滚石等物资集中于城头,准备夜战;同时,派遣轻骑出关骚扰敌军粮道,切断其补给。
女真军见雁门关防守严密,亦不敢轻举妄动,双方进入对峙阶段。
第三日,敌军再度发动猛攻,然李继业早有准备,伏兵四起,弓箭齐发,敌军阵型大乱。李继业亲率精锐出关迎战,士卒士气高涨,奋力杀敌。
激战一日,女真军损失惨重,完颜阿骨打见久攻不下,粮草又遭切断,只得下令撤军。
李继业并未追击,而是趁夜整顿军备,加固城防。果然,数日后,朝廷援军抵达,由兵部尚书张仲率领五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
张仲乃王安昔日门生,得其亲授兵法,一见李继业,便道:“李将军能守雁门关三日,实乃大功一件。今我奉旨前来,必助将军一战定乾坤。”
李继业抱拳道:“多谢大人援手,然敌军虽退,但必不甘心,恐再犯。”
张仲点头:“将军所言极是。我已命人调集粮草,增派兵力,务必守住雁门关。”
数日后,女真军果然再度来袭,然此次,李继业与张仲联手,依《雁门十三策》布置,设下连环陷阱,诱敌深入。敌军果然中计,陷入山谷伏击圈,被宋军围歼大半,完颜阿骨打仓皇逃回漠北。
此战之后,女真军元气大伤,数年不敢南侵。雁门关得以保全,百姓安然无恙。
战后,李继业与张仲一同前往林冲、林震、王安墓前祭拜。
“三位先贤,雁门关依旧巍峨,敌军已被击退,百姓得以安居。”李继业跪于墓前,低声说道,“我等虽非林公、王将军亲传弟子,然继承其志,誓死守土。”
张仲亦道:“此战能胜,皆因三位先贤留下之策。今我等愿将《雁门十三策》呈报朝廷,供天下将领研习。”
二人叩首再拜,起身离去。
数月后,皇帝下旨,命史官将此战编入国史,并命人将《雁门十三策》刻于石碑,立于兵部大堂,供后世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