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华娱之学院派大导演 > 第515章 如愿以偿(第2页)

第515章 如愿以偿(第2页)

第二天,他们召开紧急会议。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亲自出席,神情凝重:“我们可以支持你们复原这把琵琶,但有两个条件:第一,不得触碰壁画本体;第二,复原过程必须全程录像备案,纳入国家非遗档案。”

曹阳郑重应允。

接下来的日子,团队展开了一场跨学科攻坚。陈默提供红外扫描数据,还原琵琶三维结构;马志远查阅唐代乐律典籍,推演出其定弦方式;苏晓雯联系西安音乐学院古乐器实验室,调取唐代木材样本数据库;林小川则负责构建声学模型,模拟其理想发声状态。

最难的是材料。所谓“赤檀”,在历代文献中仅有零星提及,传说产自西域某山谷,木质坚如铁,声若钟磬,唯盛唐宫廷偶得一二。现代植物学并无对应树种。

直到第七天,一位兰州大学考古系教授发来邮件:他在整理一批唐代吐蕃墓葬简牍时,发现一段记载:“赤檀者,生于流沙之西三百里,根没黄泉,叶承天露,十年一生,百年一伐。今已绝。”

“流沙之西三百里?”曹阳盯着地图,“那是罗布泊一带。”

伊布拉音曾说过:“木头认主。”难道,这世上真有某种树木,只为特定之人、特定之音而生?

就在众人陷入僵局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甘肃民勤县一位老农,在自家院中挖出一段埋藏多年的枯木,据称是他祖父从敦煌北面荒漠带回,一直当作镇宅之物。木材呈暗红色,断面纹理如火焰流动,重量惊人。

样品送来后,经碳十四测定,树龄超过九百年,属未知树种。更令人震惊的是,当研究人员将其置于声波激发装置下,木材竟在237赫兹频率产生强烈共振,且释放出微量负离子??这种现象通常只出现在具有高度生命活性的有机体中。

“它……还活着?”实验室technician颤声说道。

曹阳立即带队前往民勤。老农姓赵,七十多岁,听说来意后沉默良久,才从炕席底下摸出一本破旧账本。那是他爷爷留下的行商记录,其中一页写着:

>“开元廿三年,随驼队入沙州。遇风灾,困于龙城雅丹。夜半闻琴声,循声寻至一废寺,见壁上画像一人抱琵琶,泪流满面。惊惧欲逃,忽觉怀中发热,乃拾得一块赤色木片。归后植于院中,竟活三年,后枯而不腐。”

曹阳心头剧震。他知道,这不是巧合。

他们将那段枯木带回敦煌,请来伊布拉音的师兄??一位隐居祁连山深处的藏族制琴大师桑杰。老人一生只做三种乐器:牛角胡、铜钦、以及传说中的“天籁引”。

桑杰抚摸着那块赤檀,闭目良久,忽然开口:“这块木头,听过太多离别。”

他决定接手复原工作。地点选在莫高窟外一处废弃禅房,按古法清净斋戒三日,焚香净手,择吉时动刀。第一刀落下时,窗外黄沙骤起,天地昏黄,仿佛时空倒流。

制作过程异常艰难。赤檀坚硬无比,寻常工具难以切削,桑杰改用玉石刀具,每日仅进工毫厘。第十日,琴身粗胚成型,他却发现共鸣腔比例与壁画略有出入。

“不对。”他摇头,“这不是为了好听而做的琴。”

“那是为了什么?”曹阳问。

“是为了传递信息。”桑杰指向琴腹内部一处细微凹槽,“这里,藏着密码。”

经显微扫描,果然发现内壁刻有极细符号,排列成环形。马志远辨认后脸色大变:“这是唐代密宗音义符,一种用音高代表文字的编码系统!”

破译结果令人窒息:

>**“长安危,乐崩,匠人流散。吾藏此音于壁,待有缘者续之。若有朝一日,四方重宁,愿以此曲祭英魂,慰孤寡。”**

原来,这把琵琶不仅是乐器,更是一件承载历史悲愿的信物。它的主人,或许正是安史之乱后逃难至此的宫廷乐师,在生命尽头,将未竟之志托付给了岩石与时间。

第二十一日,琴成。

桑杰为其命名为“归鸣”。琴身通体赤红,光泽内敛,凤首昂然向上,四弦分别为青、白、赤、玄四色,象征四季轮回。蒙皮采用陈年牦牛皮,经七次鞣制,绷紧时发出金属般的颤音。

试音那晚,月圆如盘。众人齐聚220窟外平台,不敢入内惊扰神明。桑杰盘膝而坐,调弦三转,深吸一口气,拨响第一音。

刹那间,风止沙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