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客观来说,望月洋子的境遇其实还是不错的。
更多的普通人需要面对的是更加严酷的困境和更为凄凉的处境。
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平庸本身就是一种罪,毕竟不是所有人都。。。
雪落无声,却在屋檐下积出厚厚的白边。米晓卉将手机轻轻放在案头,窗外的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晃,红光映着雪地,像一团不灭的火种。她转身走进书房,取出一本泛黄的手稿??那是她父亲年轻时写下的教育随笔集,题为《灯影之前》。扉页上有一行小字:“真正的启蒙,始于一个人愿意为陌生人点亮一盏灯。”
她翻开其中一页,目光停驻在一段话上:“我们总以为改变世界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历史常常是由无数微小的坚持串成的链条。一个孩子背出第一句诗,一位老人重修一座破庙,一场雪中的朗读……这些看似轻如鸿毛的事,终有一天会压倒冷漠与遗忘。”
这晚,她没有睡。她在灯下写下一封公开信,标题是《致所有仍在点灯的人》。她说:“有人问我,阿富汗的孩子听不懂中文,为什么要用我们的教材?我想说,语言只是载体,真正传递的是尊严与希望。当一个流离失所的孩子捧起那本画满灯笼和拼音的小册子,他记住的不是‘人之初’三个字,而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记得他。”
信件发布后第三天,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自发组织了一场“一人一课”活动。他们录制了三百段五分钟的国学微课视频,内容涵盖《三字经》节选、唐诗赏析、书法入门等,全部翻译成英文、阿拉伯语和斯瓦希里语,打包上传至“晨读联盟”的国际服务器。一名高二女生在视频结尾说:“我不知道你会不会看到这段话,但如果你看到了,请相信,你并不孤单。”
与此同时,在阿富汗赫拉特省的一处难民营,第一批“移动晨读站”已悄然搭建完成。帐篷由防水帆布制成,内设简易书架、黑板和折叠桌椅,中央悬挂一盏可充电的红色纸灯笼,灯光柔和,仿若古时油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派出的文化顾问阿依莎?汗是一位曾在喀布尔大学任教的文学博士,她蹲在地上,教十几个七八岁的孩子拼读“shǒuxiěyīfēngxìn”(写一封信)。孩子们用铅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拼音,然后抬头问:“老师,这封信能寄给谁?”
阿依莎眼眶微热。她指着帐篷外飘扬的小旗??上面印着“京灯计划”标志和一行中英双语文字:“给每一个等待光明的人。”她说:“你可以写给未来的自己,也可以写给远方的朋友。只要你想,光就会帮你送过去。”
就在同一天,贵州山区那位女教师收到了来自秘鲁利马一所小学的回信。信是用彩色蜡笔画的:蓝天白云下,一群孩子围坐在一棵大树下读书,头顶挂着几盏红灯笼。旁边写着歪斜的汉字:“我们也在读《弟子规》,你们的诗让我们哭了。”附带的照片里,秘鲁的孩子们正齐声朗读“兄道友,弟道恭”,虽然发音生涩,神情却庄重如仪式。
女教师把信贴在教室墙上,对学生们说:“你们看,你们的声音飞过了山、海、沙漠,落在另一个孩子的耳朵里。”有个小男孩怯生生地举手:“老师,我能再读一遍吗?我想让他们听得更清楚些。”
于是,新一轮的晨读开始了。这一次,摄像机再次启动,镜头缓缓扫过每一张稚嫩的脸庞。当最后一句“有余力,则学文”落下时,全班静默片刻,随后齐声喊道:“我们是中国的小朋友,但我们也是世界的小朋友!”
这句话被剪辑进《灯火人间》第六集,播出当晚,播放量突破两千万。有网友评论:“原来文化输出不是靠砸钱拍大片,而是靠一群孩子真诚地念一首诗。”也有海外华人留言:“我在芝加哥教儿子背‘床前明月光’,他突然问我:爸爸,月亮照得到中国小朋友吗?我说当然照得到。他说,那我也要把这首诗送给他们。”
春寒料峭之际,“百灯计划”迎来第88座修复完成的传统书院??位于安徽徽州的“崇文书院”。这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学堂曾因洪水倒塌近半,墙体裂痕如蛛网密布。赵振国亲自带队勘察,提出采用“微创支撑法”,即在不拆除原有结构的前提下,以杉木骨架嵌入受损梁柱内部进行加固。施工期间,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村民每日提着茶水前来探望,说他祖父曾在此读书,父亲也曾在此教书,如今轮到孙子参与修复。“三代人,守一间屋。”他在竣工仪式上哽咽道,“这不是房子,是我们家谱上的一页。”
仪式当天,书院门前摆满了各地寄来的灯笼。最远的一盏来自冰岛雷克雅未克,由当地汉语学习小组手工制作,外皮绘有极光与梅花图案,内壁贴着一行娟秀的汉字:“愿此光照彻永夜。”而新疆喀什的一群维吾尔族孩子则寄来了一盏缀满葡萄藤纹样的彩灯,附言写道:“我们不懂古文,但我们知道,灯亮的地方,人心就不冷。”
李志远作为特邀讲师登台开讲第一课??《礼记?大学》篇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的声音平稳而有力,仿佛穿越百年时光,与当年在此执鞭的老先生遥相呼应。课后,一名十岁的小女孩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用工整的楷体写着:“老师,我以后也想当一个点灯的人。”李志远握着纸条久久未语,最终将其夹进了爷爷留下的那本《论语》里。
随着“青年传承人培养工程”第二期招生启动,报名人数激增至一千七百余人,覆盖全国31个省份。最终入选的六十名学员中,有一位盲人青年陈默,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擅长口述经典与盲文编译。他在申请材料中写道:“我看不见光,但我能听见光。我希望把《千字文》录成语音版,让像我一样的孩子也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
项目组破例为他设立专项支持方案,联合科技公司开发触觉反馈式盲文诵读仪,可通过震动节奏模拟诗句韵律。开班典礼上,陈默站在台上,用手抚摸镌刻在校门石碑上的“承志”二字,轻声说:“古人说‘心有灵犀一点通’,也许我们看不见彼此的脸,但只要共读同一段文字,灵魂就已在同一盏灯下相遇。”
这一幕被直播传遍网络,无数视障人士留言请求加入后续课程。中国盲文图书馆随即宣布启动“听光计划”,将以“京灯模式”为基础,建设全国首个无障碍传统文化传播平台。
而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艾米丽的女儿终于完成了那只红纸灯笼。她执意要亲手寄往中国,还在灯笼内侧画了一幅画:两个小女孩手拉手站在星空下,脚下是一条蜿蜒的光之路,通向一座雕梁画栋的书院。收件地址写的是“中国?平遥?米晓卉阿姨收”。
米晓卉收到灯笼那天,正好接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电话。对方告知,“京灯计划”已被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项目,将在未来三年内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并推动建立跨省联动机制。此外,全国中小学将试点开设“晨读十分钟”课程,内容由“晨读联盟”提供,涵盖经典诵读、节气文化、家书写作等多个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