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激荡1979! > 第499章 部里的表彰有人要进部了(第2页)

第499章 部里的表彰有人要进部了(第2页)

>

>但我没退缩。因为我清楚,我在做的,是让导弹能准确命中目标的事。

>

>有一次,一批精密电阻出现异常波动。连续三天查不出原因,厂长急得抽烟烧了袖口。我提出可能是环境湿度影响涂层稳定性,建议调整恒温室参数。没人信我,说‘小姑娘懂什么’。我就自己守在车间,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数据,整整熬了四十八小时。

>

>最后证明我是对的。问题解决了,可表彰名单上没有我。政工科说:‘技术问题归集体,个人突出容易滋生骄傲情绪。’

>

>后来我结婚了,丈夫也是厂里的工程师。我们约定,绝不向对方打听各自负责的项目。直到退休那天,他才告诉我,他参与的是制导系统仿真,而我,一直负责陀螺仪校准模块。

>

>我们共同生活三十年,却有二十年活在同一栋楼的不同秘密里。

>

>如今我老了,记忆力差了,可还记得第一次亲手调试成功的那一刻??仪器屏幕亮起绿光,像春天的第一片新叶。那一刻我觉得,值了。”

孟波一页页读下去,胸口像压着一块温热的石头。这些文字没有华丽辞藻,甚至语法都不够流畅,可每一个字都像是从骨头缝里抠出来的真相。

他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命名为:《拾痕录?第三辑:沉默的齿轮》。

他知道,这本书不能再只是“纪念”,而必须成为一种**清算**??对遗忘的清算,对偏见的清算,对那些以“大局”为名抹去个体光芒的制度惯性的清算。

第二天清晨,他拨通了纪录片导演的电话:“我想加一场戏。”

“你说。”

“拍一场晨光中的车间。不用台词,就拍一只手,在布满油污的操作台上缓缓抚过老旧机床,然后停在一枚生锈的螺丝钉上。镜头拉远,整个厂房空无一人,唯有阳光斜照进来,照亮空气中漂浮的尘埃。”

“象征意义?”

“不是象征。”孟波轻声说,“是还原。她们的工作日常,本就是由无数这样的瞬间组成的??无人注视,却支撑全局。”

挂掉电话后,他又收到一条微信,来自湖南尘肺病救助项目的负责人:

>“第一批补助金发放完毕。有个老太太领完钱没走,蹲在民政局门口哭了半小时。问她怎么了,她说:‘我这辈子第一次觉得,国家还记得我。’”

孟波转发这条消息时,只配了一句话:“她们要的从来不是补偿,而是一句‘我知道你在’。”

三月中旬,全国两会召开。一位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设立“国家隐秘奉献者纪念日”,并推动解密部分历史档案,用于建立国家级口述史数据库。提案附录中引用了《拾痕录》中的多个案例,赵桂芳、卓玛措、陈玉兰赫然在列。

媒体迅速跟进报道,《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那些未曾被命名的黎明》。文中写道:“当我们赞美时代的飞跃,不应忽略推动这飞跃的每一只手掌。有些名字注定无法刻上丰碑,但他们的足迹早已深埋于大地之下,化作春泥,滋养万物。”

与此同时,上海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将《微光集》引入课堂,组织学生写作文《我的母亲外婆,也曾年轻》。其中一篇被选登在校刊头条:

>《外婆的右手》

>

>外婆右手中指第二节永远弯曲着,像是冻伤后愈合不良。我一直以为她小时候摔过跤。

>

>直到去年冬天,她在整理旧箱子时拿出一本工作证:湖南省第四建筑公司,钢筋工。照片上的她扎着两条小辫,站在工地塔吊下,笑容灿烂。

>

>我才知道,那是1978年修建长沙火车站时留下的伤。她说那天钢索突然断裂,一根钢筋砸下来,她本能地用手去挡,救下了身后的新徒弟。

>

>“疼吗?”我问。

>“当然疼。”她笑着说,“但第二天还得上班,不然进度赶不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