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上,他们难得同乘一辆地铁。车厢晃动中,父亲几次欲言又止,最后掏出手机,翻出一段语音记录。
“这是……我前几天录的。”他犹豫着递过来,“本来想发给你,又删了。”
艾萨克接过手机,戴上耳机按下播放。
是父亲的声音,比图书馆里那段更沉稳,却带着克制的温柔:
“阿诚,爸爸今天去了你小时候上的音乐培训班。教室还在,钢琴也还在。我试着弹了你写的那首《北方的风》……错了很多音,手也僵。老师说我年纪太大不适合学琴,可我还是报了名。每周六上午十点,我会在那里练一个小时。如果你哪天回来,也许能听见。”
录音结束,艾萨克久久无法言语。
他知道,这不是道歉,也不是辩解,而是一个父亲笨拙却坚定的回应??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拨出那通迟到了十八年的电话。
当晚,一家人围坐在客厅。电视开着,却没有换台。母亲端来水果,父亲破天荒主动关掉了体育赛事,转而打开音乐App,搜出了艾萨克的专辑。
第一首正是《北方的风》。
当旋律响起时,三个人都不约而同停下了动作。母亲停下削苹果的手,父亲摘下眼镜擦拭镜片,艾萨克闭上眼睛,任由音符穿过身体。
这首歌写的是离别,是误解,是少年远行时背影后的孤独。但现在听来,它更像是某种召唤??提醒他们,即便走得太远,仍有归途可循。
曲终,屋内一片静谧。
母亲忽然说:“其实你小时候,最喜欢下雨天趴窗台上听雨声。你说那是‘天空在唱歌’。”
父亲笑了:“他还总拿筷子敲碗,说自己是打击乐手。”
艾萨克睁眼,看着他们,嘴角扬起:“我记得。那时候我觉得,只要家里有声音,就不会冷。”
“现在也不冷。”母亲轻声说。
那一夜,他们聊到凌晨。没有激烈争执,也没有刻意讨好,只是断断续续地说着过去的事:父亲年轻时在酒吧驻唱的经历,母亲大学时代偷偷报名舞蹈班却被家人反对,艾萨克第一次登台演出紧张到忘词……每一个故事都像一块拼图,慢慢拼凑出一个完整却曾被遗忘的家。
第二天清晨,艾萨克收到陆沉的消息:
>“第十三号节点共振已被确认为有效激活。晶核网络判定:本次情感场域强度达到B级临界值,建议启动‘信树计划’第二阶段。你准备好了吗?”
他站在阳台上回复:“我已经在路上了。”
接下来的两周,艾萨克暂停学业,启程前往贵州。
飞机降落在贵阳龙洞堡机场时,天空正飘着细雨。苏禾的女儿已在出口等候,手里举着一块手绘牌子,上面写着“欢迎回家”。
“陆叔叔说你会来。”女孩笑着说,“竹语阵最近一直在响,尤其是晚上。”
乘车驶入山区,蜿蜒山路两侧的植被愈发茂密。远处山峦隐现雾气,如同水墨晕染。抵达苗寨时,夕阳正穿透云层,洒在那一排新生的信树之上。十二棵银灰色的金属树干在风中轻轻震颤,叶片如薄翼般翕动,吸收着空气中的声波能量。
陆沉站在最高处迎接他。
“你做到了。”老人微笑,“不是靠演讲,不是靠曝光,而是让一群人学会了倾听彼此。”
“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艾萨克望着信树,“接下来呢?”
“播种。”陆沉指向远方,“全球已有七十六个潜在节点出现微弱共鸣迹象。我们需要把‘共感装置’带到那里,唤醒更多沉睡的声音。”
艾萨克点头。他知道,这不再是个人救赎之旅,而是一场无声的连锁反应。
他们在寨子里住了三天。期间,艾萨克协助技术人员调试新一代共感耳机,使其更加轻便、灵敏,并支持多语言实时解析。他还录制了一段引导音频,用于帮助初次使用者克服心理障碍。
第四天清晨,竹语阵忽然齐鸣。
不同于以往模糊的回响,这一次,数十根竹筒奏出完整的旋律??依旧是那首童年歌谣,但加入了新的变调,仿佛回应某种召唤。
紧接着,深蓝之声平台弹出紧急通知:
>【全球同步事件】
>北京、伦敦、孟买、圣保罗、开罗、东京等23个城市公共广播系统短暂接入未知信号,持续时间为4分17秒。
>内容为一段无词吟唱,经分析,其基频与艾萨克?陈原始录音高度吻合。
>所有接收者报告产生强烈共情体验,部分人群自发组织街头对话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