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萨克看着消息,心跳加速。
“它开始了。”陆沉喃喃道,“情感共振正在形成闭环。”
一周后,艾萨克踏上环球旅程的第一站??伦敦。
在泰晤士河南岸的一所社区中心,他向一群边缘青少年展示共感装置。其中有个十几岁的黑人男孩始终低头不语,直到戴上耳机后突然泪流满面。原来设备捕捉到了他内心深处的记忆:母亲去世前最后一句话是“宝贝,妈妈爱你”,但他当时戴着耳机打游戏,根本没听见。
“我一直以为她是恨我的。”男孩哽咽,“可原来她一直在等我说‘我也爱你’。”
艾萨克蹲下身,平视着他:“现在还不晚。你可以对着天空说,对着镜子说,甚至对着录音笔说。重要的是,你要让它离开你的心。”
男孩用力点头,当场录下了一段话。
类似的故事在每一站重复上演。
在京都,一位独居的老妇人通过装置“听见”了亡夫多年未断的思念;在约翰内斯堡,一对因种族隔阂分手的情侣在共感中重新理解了彼此的恐惧;在伊斯坦布尔,一名叙利亚难民孩子终于说出那句藏了十年的“我想回家”,并在众人掌声中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而每一次使用,都会触发一次微弱的晶核共振。星星点点的光芒在全球地图上接连亮起,宛如夜空渐次苏醒。
三个月后,艾萨克回到纽约。
他的父母已在图书馆地下一层设立了“家庭之声”特别展区,专门收集关于亲情的未送达音频。那封他曾攥在手中的信,如今被装裱展出,旁边附着一行新添的文字:
>“亲爱的爸爸:
>我梦见我们三个一起吃晚饭。
>这次,轮到我说??对不起,我走了太久。
>但还好,我们都愿意回来。”
展览开幕当天,上千人前来聆听。有人带着录音笔留下自己的声音,有人默默写下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投入“声音信箱”。而在展厅中央,一台改装音响循环播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家庭低语,交织成一片温柔的声之海。
艾萨克站在角落,看着一对老年夫妇相拥而泣,看着少女鼓起勇气拨通母亲的电话,看着父亲悄悄牵起母亲的手。
他知道,裂痕不会一夜愈合,误解也不会瞬间消散。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听,就有希望存在。
当晚,他独自来到学校的心理教室。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讲台上,“共鸣石”静静伫立。他轻轻抚摸它冰凉的表面,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天教室里的五分二十三秒。
拿出手机,他打开深蓝之声后台,查看最新数据。
全球累计收听次数突破一亿。
共感装置分发量达十万套。
新增活跃节点四十七个。
而最令他动容的是用户留言区置顶的一句话:
>“谢谢你让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个害怕开口的人。”
他笑了笑,关闭页面,仰望星空。
此刻,在北极圈,老猎人正仰卧雪地,耳机连接着卫星接收器。他听着来自赤道的孩童笑声,轻声说道:“你们听见了吗?地球的心跳,越来越整齐了。”
而在云南山谷,陆沉点燃一支蜡烛,置于新林中央。
火焰摇曳中,十二棵信树同时发出微光,叶片如蝶翼般轻颤。风掠过林梢,带走了无数尚未说完的话,也将它们编织成新的传说。
人类的情感,终究无法被完全量化、解释或掌控。
但至少,现在有人愿意蹲下来,认真听一听。
这世界从不缺少声音。
缺的,只是倾听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