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 第661章 还是那句话坚定守住(第1页)

第661章 还是那句话坚定守住(第1页)

其实不只是海军,其他部队也组织了观影。

比如说武警!

相比于其他军种,武警的保密程度相对低一点,娱乐什么的,也相对多一点。

《红海行动》刚上映的那几天,因为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并没有多。。。

山道盘旋如绳,缠绕在云雾之间。林浩然靠窗坐着,耳机里循环播放着傈僳族老人传来的语音片段??那是一种极难辨识的喉音与齿音交错的语言,像风吹过枯竹缝隙,又似溪水撞击石棱。司机是当地文化站的小李,二十出头,皮肤被高原阳光晒成古铜色,一边握紧方向盘躲避塌方碎石,一边解释:“林老师,再有四十公里就到怒夺村了。老人们已经等了您三天,每天清早都去祠堂烧香,说是要‘请声音回家’。”

林浩然摘下耳机,轻声问:“他们真的以为我能把他们的语言留住?”

小李从后视镜看了他一眼:“他们说,您不是来录声音的,是来救命的。”

这句话沉甸甸地落进胸腔。

车子终于停在一处依山而建的寨子前。木屋错落,屋顶铺着青瓦和茅草,几只土狗懒洋洋趴在门口,见到生人也只是抬眼一瞥。十几个老人早已列队等候在村口,最前面是一位拄着拐杖、头戴黑布包头的老妪,名叫阿芮婆,据说是目前唯一能完整诵唱《创世歌》的人。

她用傈僳语说了几句,身旁的年轻人翻译过来:“她说,您的名字已经被刻在祖灵碑上,因为您愿意听他们最后的声音。”

林浩然心头一震,连忙躬身行礼。他知道,在许多濒危民族的信仰中,语言即灵魂的载体;一旦无人能说,祖先便真正死去。

当晚,村里为他设宴。火塘边摆开长桌,饭菜简单却郑重:野菌炖鸡、烤土豆、糯米酒。孩子们围在外圈偷看,眼里满是好奇。席间,阿芮婆突然起身,颤巍巍走到中央,开始吟唱一段古老调子。没有伴奏,只有她苍老沙哑的嗓音在夜空中回荡,时而低如耳语,时而高亢撕裂云层。歌词大意是关于天地初开、人类诞生、洪水退去的故事,属于典型的口传创世史诗。

林浩然屏息听着,手指不自觉地按下了录音笔的红色按钮。

一曲终了,全场肃静。连风都停了。

“这段不能外传。”阿芮婆通过翻译低声说,“只有血脉相连的人才能听全篇。但我可以为您分段录制,每晚一段,共七夜。”

林浩然点头:“我尊重规矩。这些声音不属于我,也不属于这个时代,它们属于时间本身。”

回到借住的木屋,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将刚才的录音导入系统。AI语音分析模块立刻启动,尝试拆解音节结构、标注语义单元。但识别率不足百分之十。这并不意外??全球现存约七千种语言,其中近四成濒临灭绝,而绝大多数从未被数字化记录。

他写下日志:

>“今天第一次明白,有些声音的消失,不是因为没人说,而是因为没人准备好了去听。

>我们总以为技术万能,可当一种语言连文字都没有,它的重量该如何称量?

>或许,真正的保存,不是存入硬盘,而是让下一代还能张开口,说出第一个音。”

第二天清晨,他随村中向导登上后山祭坛。那里有一块天然巨石,表面刻满模糊符号,据说是古代傈僳先民用以记忆史诗的“石书”。阿芮婆坐在石前,闭目养神,仿佛在与某种无形之物对话。

“她说她在等风。”少年翻译说,“风的方向决定了今晚唱哪一段。”

林浩然没笑。在这片土地上,自然与精神从未分离。

第三夜,风雨交加。雷声滚过山谷,像是远古战鼓。阿芮婆仍准时出现在祠堂,披一件褪色红袍,手持一根雕花木杖。这一段讲的是“火种降临”,描述一位女神如何从天界盗取火焰,赐予人间,却被鹰啄食肝脏作为惩罚。

她的声音比前两夜更加激昂,甚至带着哭腔。林浩然注意到,几位年长村民也在低声跟诵,眼角泛泪。

录音结束后,一位叫达莫的青年主动留下帮忙整理设备。他曾在昆明读过大学,主修民族学,毕业后却选择回来教书。“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忘了母语,”他说,“小时候父母不让说,怕我们‘土’;现在想学,却没人教了。”

“那你还会吗?”林浩然问。

“只会几句祝福语。就像……知道家在哪里,却找不到钥匙。”

两人沉默良久。

临走前,林浩然提出一个想法:“能不能做一套‘声音种子盒’?把每位老人的声音做成独立音频卡,配简易播放器,发给村里的孩子?不需要网络,插卡就能听。”

达莫眼睛亮了起来:“我们可以做成故事机的样子!让小孩当玩具玩,不知不觉就学会了。”

“还可以加入互动功能,”林浩然补充,“比如听完一段,要复述一个词才能解锁下一章。”

那一夜,他们在油灯下画草图、列清单,仿佛不是在设计产品,而是在编织一条通往未来的绳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