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河,13岁”
林远舟把MP3轻轻放在耳边,按下播放。先是周华健的歌声缓缓流淌,接着,在歌曲结束后的空白几秒,传来一个少年哽咽却努力平稳的声音,说着关于雪、羊圈、肉夹馍的事。
他关掉机器,深吸一口气,拨通技术部电话:“把‘记忆容器’功能提前上线。允许用户将语音与特定物品绑定,生成专属声纹密钥。比如一部旧手机、一本日记、一把钥匙??只要接触,就能唤醒声音。”
“安全方面……”
“加密等级提到最高,生物识别双认证。”他打断,“这不是普通功能,是给活着的人一把通往过去的门钥匙。”
傍晚,他回到公司地下一层的测试实验室。这里模拟了一个典型农村家庭客厅场景:老式沙发、挂历、烧水壶、墙上贴着泛黄的奖状。新版本的“家庭对话修复系统”正在调试。
这套系统源于河北那起抑郁症女生事件后的深度复盘。他们发现,许多家庭冲突并非源于冷漠,而是“错位表达”??父母说“多吃点”,其实是“我担心你”;孩子说“烦死了”,其实是“我需要你抱我一下”。但双方都困在错误的语言外壳里,越靠近越伤害。
系统通过分析数千小时真实家庭录音,提炼出“情感翻译模型”:将表面冲突语句转化为深层需求,并以第三方口吻温和转述。
比如??
子怒吼:“你根本不懂我!”
→翻译输出:“他说他很孤独,希望你能真正看见他的辛苦。”
母抱怨:“你就知道玩手机!”
→翻译输出:“她害怕失去和你的联系,想找回从前一起聊天的感觉。”
林远舟戴上耳机,启动模拟程序。AI生成一对母子对话:
“这次月考全班倒数,你还天天打游戏?”
“你只会成绩成绩!我死了你就不烦了!”
……
三秒沉默后,音箱传出柔和女声:“妈妈,他其实很怕让你失望,但他不知道怎么改。他说‘死’,是因为觉得自己已经失败透顶,想用极端方式引起你注意。”
“儿子,她说‘成绩’说得太多,是因为她怕你将来吃苦。她小时候就没书读,不想你也走她的老路。”
房间里安静下来。林远舟摘下耳机,发现眼角湿润。
这哪是技术?这是把藏在刀锋里的爱,一点点掰开,捧到对方面前。
深夜,他独自驾车回家。车载广播突然响起一条新闻:“今日下午,云南某中学一名男生跳楼身亡,遗书中提及长期遭受校园霸凌,曾多次向‘倾听角’倾诉无果……”
林远舟猛地踩下刹车,车子在空荡的高架桥上划出刺耳声响。
他立刻拨通刘敏电话:“查系统日志!这名学生是否使用过我们的终端?是否有预警记录?为何没有触发干预?”
等待回复的每一秒都像钝刀割肉。五分钟后,刘敏声音颤抖:“有使用记录。过去三个月,他录入87段语音,内容涉及被殴打、勒索、羞辱。系统三次触发二级预警,推送至校方心理老师……但全部被标记为‘已阅,暂不处理’。”
林远舟闭上眼,拳头攥得指节发白。
不是系统失灵,是人心失守。
他想起那个男孩曾在录音里说:“我觉得自己像教室后面的垃圾桶,所有人都往我身上扔东西,没人看见里面早就满了。”
而老师看到预警,却只当成一条待办事项,勾选“已阅”,然后继续批改作文。
十分钟后,他出现在公司顶层会议室,召集核心团队紧急会议。
“从明天起,所有预警信息增加‘强制响应倒计时’。”他声音低沉却坚定,“一级预警24小时内必须回应,二级12小时,三级6小时。超时未处理,系统自动升级报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生成公开通报摘要,匿名发布于区域平台。”
“这会引发大规模抵触!”有人反对,“学校会觉得我们在威胁他们!”
“那他们更该想想,是谁在威胁孩子的命!”林远舟猛然拍桌,“我们不是求他们救人,是在逼他们别装瞎!如果温柔提醒换不来行动,那就用制度逼出良知!”
会议持续到凌晨。最终,新版《危机响应协议》通过:增设“责任追溯链”,每一次预警流转全程留痕,可审计、可追责;同时开通“学生直连通道”,允许处于高危状态的用户绕过学校,直接对接省级心理援助中心。
散会后,林远舟没有离开。他坐在空荡的会议室里,打开全国实时热力图。华北一片淡蓝,华南绿意渐浓,但西南一角,红点密集闪烁,像一块溃烂的伤口。
他点开其中一个坐标??贵州铜仁某镇中学。数据显示,过去一周,该校“倾听角”使用率下降63%,而“愤怒”“恐惧”情绪词频上升210%。
他调取匿名汇总语料,一段段读下去:
>“昨天我说被欺负,老师说我‘小题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