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70章 系统发力(第1页)

第470章 系统发力(第1页)

苏泽将《为统筹海防塞防大计并倡国防教育事》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让苏泽意外的是,如此折中的方案,却没有能通过!

??【模拟开始】??

《为统筹海防塞防大计并倡国防教育事》送到。。。

陈默回到家中已是深夜。城市沉入一片静谧,唯有远处高架桥上的车灯如流星划过天际。他脱下外套,将木印轻轻放在书桌中央,像安放一颗仍在跳动的心脏。窗外月光洒落,映在那枚古朴的印章上,竟泛起一层微不可察的银辉。

他没有开灯,只是坐在椅中,任思绪漫游。

这一夜,他梦见了洪武年间的南京城。

梦里的应天府清晨薄雾弥漫,钟山脚下一条青石小径蜿蜒通向一座低矮院落。门楣无匾,只悬着一块素布,上书三字:“归问司”。门内人影往来,有农夫、织女、书生、商贾,皆手持纸卷,神情肃然却无惧色。他们将写满问题的纸条投入一只铜箱,箱旁立碑,刻曰:“凡民有所疑,皆可直陈;官不得匿,帝必亲览。”

一位老吏坐在案前,逐页登记,笔锋稳健。忽然,一名少年踉跄奔入,满脸泪痕,声音颤抖:“我父因言获罪,昨夜被押走……我想问皇上,若百姓连话都不能说,这天下还是黎民的天下吗?”

四下寂静。

老吏抬头看他良久,终是提笔,在册子上郑重写下这句话,并加盖朱印:“此问已录,明日呈御。”

梦境至此戛然而止。

陈默惊醒,额角微汗。窗外晨曦初露,而胸前木印竟再度温热,仿佛与那场五百年前的问答产生了某种共鸣。他低头凝视,发现印章表面浮现出一行新字,比以往更加清晰:

>**“第三问启:何谓公道?”**

字迹浮现片刻便隐去,如同烙印入心。

他知道,这不是幻觉,也不是心理暗示。这是“归问之力”的延续??当一个时代的集体意识开始追问根本价值时,历史的回音便会再次苏醒。

他起身洗漱,未及用餐,手机便响了起来。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区号,归属地为甘肃张掖。

接通后,传来一个沙哑的男声:“陈老师……我是马国强,十年前你在支教时教过的学生。”

陈默一怔,记忆如潮水翻涌。

那是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自愿前往西北某山村小学任教。条件艰苦,冬天教室漏风,孩子们裹着棉袄听课。马国强是他班上最沉默的孩子,常年穿着破旧军大衣,作业本用的是捡来的烟盒背面。但他作文极好,字里行间藏着一种早熟的悲悯。

“我记得你。”陈默轻声道,“你还记得那次我们讨论‘公平’吗?你说‘有人生下来就有暖气,有人冻得写不了字,这不是不公平,这是命’。”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苦笑:“可我现在不想认命了。”

原来,马国强如今在当地一家煤矿做安全巡查员。三年前,一次塌方事故导致七名工人被困,公司隐瞒不报,对外宣称“例行检修”。家属哭诉无门,警方不予立案,媒体不敢发声。直到三个月后,井口渗出腐臭气味,才被迫组织搜救??七具尸体早已碳化。

“他们不是死于矿难,”马国强声音发颤,“是死于没人愿意听他们的警告。事发前一周,就有工友反映顶板松动,可队长说‘别找麻烦’,监工说‘影响产量要扣钱’。没人敢再提。”

“后来呢?”陈默问。

“后来我写了举报信,寄给纪委、应急管理局、新闻单位……全部石沉大海。最后我把视频和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结果账号被封,IP被追踪,派出所找上门谈话,说我‘散布谣言,扰乱秩序’。”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那一刻我才明白,你说的‘提问的权利’,从来就不是理所当然的。它需要代价,而且往往是弱者先付。”

陈默握紧手机,胸口闷痛。

他知道这种无力感??不是不知道真相,而是知道却无法传达;不是不想呐喊,而是呐喊之后世界依旧沉默。

“那你现在想问什么?”他轻声问。

“我想问??”马国强深吸一口气,“如果法律写着‘人民至上’,为什么当人民真的站出来说话时,反而成了麻烦?如果制度说是为人民服务的,那服务的对象,能不能包括那些说了真话的人?”

陈默闭上眼。

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代人的叩问。

他打开录音功能,将这段对话完整记录下来,随后登录“国民心灵对话工程”官网,提交编号【GNQ-2049-037】,标题为《来自地底深处的质问》。他在备注栏写道:“请转交最高检信访办、应急管理部政策研究室、新华社内参组。不论是否回应,请告知提问者已被听见。”

提交完毕,他长舒一口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