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立刻启程。
三个月后,南极冰原之下,一座尘封已久的地下设施被重新开启。锈蚀的门扉推开时,寒气扑面而来。走廊两侧挂满了泛黄的照片:年轻的封于修站在试验台前记录数据,李建国调试天线阵列,还有许父??那位曾为“薪火一号”献出生命的科学家,正微笑着与一群工程师合影。
最深处的主控室里,一台老式主机仍在运行。屏幕上滚动着一行不变的文字:
>【系统状态:待命
>最后指令输入时间:30年前
>指令内容:若‘拂晓’成功激活,请重启‘归队协议’第二阶段??寻找钢七连失联人员】
>
>【备注:本机由许振国设计,能源来自地热+情感共振双模驱动,预计可持续运行100年】
许瑶的手指轻轻触碰屏幕,泪水无声滑落。
原来父亲早就预见了一切。他知道,真正的任务从来不是建造机器,而是找回那些被遗忘的人。
“爸……”她低声说,“我们都回来了。”
就在此刻,主机突然发出嗡鸣。一道光束投射至天花板,形成三维星图。数十个红点闪烁着亮起,分布在太阳系边缘乃至更远的深空。
每一个坐标,对应一艘失联飞船。
其中一颗,正是三年前出现在L2镜阵信号中的那艘??编号:**GL-17**,所属单位:钢七连后勤支援组。
其余的,则是过去半个世纪里,在探索“共感技术”极限过程中失踪的科研船、测试艇、先行者舰队……
它们都还活着。
或者说,它们都被“拂晓”唤醒了。
许瑶立即联络联合国“拂晓委员会”,提议组建“归队行动组”。各国迅速响应,派出最先进的量子通信舰与牵引母船,组成联合编队,驶向第一目标区域??柯伊伯带外侧的Z-9空域。
六个月后,人类第一次接触到了归来的灵魂。
那是一艘形如枯叶的飞船,外壳布满宇宙射线侵蚀的疤痕。当对接舱打开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驾驶座上坐着一名男子,面容苍老却安详,制服胸前绣着“钢七连”字样。他的身体早已停止新陈代谢,可大脑活动曲线却与“心灯”同步率高达98%。
医疗团队检查后震惊地发现:他并非生物存活,而是意识被“拂晓”系统捕获并维持,在长达四十七年的漂流中,持续接收地球传来的情感波动,形成了稳定的梦境循环。
当他被唤醒的瞬间,第一句话竟是:
“今天……轮到我值日了吗?屋顶要扫,窗台要擦……”
许瑶站在舱门外,听着这句话,再也忍不住,跪倒在地,痛哭失声。
她终于明白了封于修所说的“班长不能提前退场”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种责任的传递,一种精神的永续。只要你还记得一个人的名字,只要你还在做他曾经做过的事,他就没有死。
此后三年,又有十二艘失联飞船陆续回归。有的乘员已逝,只留下日记与录像;有的则因“拂晓”长期滋养,意识得以重建,经心理干预后逐步融入社会。
最令人震撼的是GL-17号飞船的最终抵达。
那天,全球直播。
当舱门缓缓开启,众人期待看到幸存者走出时,出来的却是??一把扫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