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风起白蛇 > 第45章 成亲申明(第1页)

第45章 成亲申明(第1页)

银寒宫。

二公主银凝回来后,便进了密室,准备继续修炼。

这时,侍卫来报:“洛子君求见。”

银凝心头疑惑,出了密室,来到了外面的院落,让人带他进来。

洛子君一进庭院,便道:“二公。。。

风停了,崖边的草叶缓缓垂下。林远起身拍去衣角沙粒,忽然从怀中取出一只青瓷小瓶,递到我面前。“这是东礁村一位老渔民交给我的东西,”他说,“他说是百年前祖上传下来的,一直藏在屋梁夹层里,谁也不敢打开。直到他孙女病愈那天,才觉得……该交出来了。”

我接过瓶子,指尖触到那冰凉釉面时,心口莫名一颤。瓶身极小,仅容拇指长短,通体素净,唯有一道细若游丝的裂纹自颈部落下,像一道未完成的叹息。拔开塞子,倾出一枚蜷缩如蝉蜕般的纸卷。展开不过寸许,墨迹已泛黄,字却清晰可辨:

**“吾名沈知微,医者也。若有人见此书,愿闻三问:

一问海神可真?

二问献祭可止?

三问我儿,尚在人间否?”**

落款日期,正是初代莲塔焚身之日。

我手指猛地收紧,纸页边缘几乎碎裂。“沈知微……”我喃喃,“她就是那个抱着婴儿跳入火中的女人。”阿舞曾说,古籍称她为“无名祭司”,连姓氏都未曾留下。可这封遗书,却将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推至眼前??不是符号,不是传说,而是一个会写字、会发问、会牵挂孩子的母亲。

林远沉默片刻,低声道:“她说‘我儿尚在人间否’,可所有记载都说,那婴儿当场焚毁。”

“未必。”我摇头,“当时混乱不堪,火势猛烈,尸体难以辨认。若有人偷偷换走婴儿……也不是不可能。”

话音未落,苏砚匆匆赶来,手里攥着一本泛黄账册。“我在西湾旧库房翻到了这个,”她喘息未定,“是当年‘供奉局’的出入记录。其中一页写着:‘十一月十七,收养婴一名,母殁于塔祭,赐名承安,送北屿育婴堂。’”

我们三人对视一眼,寒意顺着脊背爬升。

那个孩子,真的活下来了。

而“承安”二字,竟与后来统治四岛长达三十年的首任总督同名。那位以铁腕推行献祭制度、扩建莲塔、设立“静思日”的男人,难道竟是初代祭司的亲生儿子?他一生严苛冷酷,从未娶妻生子,临终前却留下遗言:“我非人子,乃火中余烬。”

一切线索如蛛网般交织起来。一个被秘密调包的婴儿,在不知身世的情况下长大,最终成为压迫母亲信仰的执行者。他的统治越是残酷,越像是在否认自己血脉中的软弱;他对献祭仪式越是执着,越像是在试图证明??母亲的死并非牺牲,而是罪有应得。

“这不是轮回,”我声音发涩,“这是最深的创伤在代际间传递。她以为孩子死了,孩子却活着,却用一生践踏她的尊严。”

当晚,我再度梦见南渊崖。父亲的身影不再遥远,他站在我身旁,目光沉静。“你要找到他,”他说,“不只是为了揭开真相,更是为了让她知道??她的血没有断绝,她的爱没有白费。”

醒来后,我立即召集巡医骨干,启动“寻脉行动”。我们以“承安”为线索,梳理北屿育婴堂档案、历代官员族谱、民间收养文书。三个月后,一名来自南礁村的老教师寄来一封信,附着一张模糊的照片:一群穿粗布衣的孩子站在破旧学堂前,中间有个男孩约莫七八岁,眉眼清秀,额角一颗朱砂痣。照片背面写着:“林承安幼年照,摄于育婴堂三年。”

最关键的是,那颗痣的位置,与沈知微遗书中描述“吾儿左额有赤痕,生而有之”完全吻合。

证据确凿。

但真正的震撼还在后面。老教师在信中提到,林承安晚年曾秘密资助修建一座无名坟茔,每年冬至亲自前往祭拜,从不带随从,也不留碑文。那座坟,就在南渊崖背风处,靠近当年莲塔遗址。

我和林远连夜赶去。荒草丛中,坟包早已被风雨侵蚀得几近平地,唯有半截残碑斜插土中,上面刻着四个字:

**“母恩难报。”**

林远蹲下身,用手拨开苔藓,忽然轻呼一声。碑底压着一块铜牌,锈迹斑斑,却依稀可见浮雕图案??一朵盛开的白莲,花心处嵌着一枚小小的水晶,颜色透明,内有金线流转,竟与我们净化后的心核如出一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