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像风拂过湖面,激起层层回响。
与此同时,信疑之井的影响开始逆转。一些家庭主动召开“坦白之夜”,父母向子女承认过往欺骗;几起冤案因当事人多年后鼓起勇气重申清白而重启调查;甚至有政府机构效仿共问联盟,推出“政务失信公示平台”,主动曝光内部纠错案例。
沈知意意识到:**这口井并非要摧毁信任,而是逼迫人类重建一种更真实、更具韧性的信任体系??不再基于盲从,而是源于知情后的自愿交付**。
然而,就在局势趋于稳定之际,北方传来异动。
内蒙古草原深处,一座废弃雷达站突然恢复供电,监控画面显示,夜间有不明人员频繁出入。卫星图像捕捉到他们在地下挖掘,且使用的是与“雪渊”研究所同代的技术设备。更诡异的是,每当月圆之夜,方圆十公里内的动物都会集体迁徙,仿佛躲避某种无形威胁。
沈知意立即调取陆昭留下的残余资料,终于找到一段加密日志:
>“北冥之井,非死非生,乃‘服从之井’。古之帝王以此驯化民心,今之人亦不知不觉跪拜于新神之前。此井一旦激活,将重构群体潜意识,使人甘愿交出自由,换取虚假的安全感。”
她浑身发冷。
如果说南火之井考验个体信念,信疑之井拷问人际信任,那么北冥之井,则直指文明根基??**我们为何服从?又为何认为某些命令天然正当?**
她立刻召集先锋持问者集训营成员,准备北上干预。但这次,她要求所有人先完成一项特殊训练:连续七天生活在完全无指令环境中??没有时间表,没有任务分配,没有任何人告诉他们该做什么。
第一天,多数人焦虑难安,不断询问“我们现在该干嘛”;第三天,有人开始自发组织讨论、分工做饭、记录观察;第五天,群体中自然形成了协调机制,但仍保持异议空间;到了第七天,几乎所有人都体验到一种奇异的自由:原来没有“上面”的日子,人也能秩序井然。
“这正是对抗北冥之井的关键。”沈知意在总结会上说,“它试图让我们相信:混乱必须用强权终结,自由需要代价,而最安全的选择是服从。但我们必须证明??自治,才是人性的默认状态。”
队伍出发前夜,少年找到她。
“你还记得李砚之最后说的话吗?”他问。
“宁毁始问之井。”沈知意轻声重复。
“但他没说完。”少年从怀中取出一张泛黄纸条,是当年从废墟中抢救出的残页,“后面还有半句:‘若九井并启,则须有一人愿为众疑所噬,代众生承惑。’”
沈知意怔住。
“他在等一个人。”少年凝视她,“一个不怕成为怀疑对象的人??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打破‘绝对正确’的幻象,让世界重新学会容忍不确定。”
她沉默良久,终是笑了:“所以他才把钥匙留给我?”
少年点头:“不是因为你最聪明,而是因为你最不怕被误解。”
次日黎明,车队驶入草原。
风沙漫天,天地苍茫。当他们接近雷达站时,却发现入口大开,内部空无一人,唯有中央控制台上放着一台老式投影仪,正在循环播放一段影像:
画面中,一群身穿中山装的官员围坐会议桌旁,神情肃穆。桌上摆着一份文件,标题赫然是《关于在全国推行思想统一工程的初步构想(草案)》。日期显示为1975年。
镜头推进,其中一人发言:“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化的信仰管理系统,通过可控的信息刺激,引导民众自动认同国家意志……类似于条件反射。”
另一人补充:“可以借鉴巴甫洛夫的狗,只不过这次,我们训练的是人。”
影像戛然而止。
沈知意脸色铁青。她认出了其中几张面孔??后来都成为了影响深远的政策制定者。这份档案若流出,足以动摇数代人的政治认同。
“这不是恐吓。”她说,“这是引诱。他们想让我们成为新的审判者,用这份‘真相’去推翻旧秩序。可一旦我们这么做,我们就成了另一种极权。”
灰隼低声问:“那怎么办?销毁它?”
“不。”沈知意摇头,“公开它,但加上注释:这不是为了清算过去,而是提醒未来??任何试图‘科学管理信仰’的企图,无论初衷多么美好,终将走向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