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这篇手稿通过隐秘渠道流出。
先是出现在几个加密论坛,标题为《某位幸存者的证言》;随后被拆解成片段,混入小说、剧本、歌词,在社交媒体悄然传播。有人把它改编成广播剧,用变声器朗读;有艺术家将其绘成壁画,藏在地铁隧道尽头;甚至有中学老师偷偷打印几页,塞进语文课本夹层。
政府反应迅速。关键词“第十井”“十二环”“无名碑林”全部列入敏感词库,相关账号批量封禁。一篇分析文章指出:“此文涉嫌构建虚假历史叙事,诱导公众质疑权威记录,具有典型后现代解构特征,应予全面清除。”
但删得越狠,传得越广。
人们开始自发创造暗号:
一朵野花代表“我记得”;
一句无关对话里嵌入“林远舟”三字,表示认同;
甚至有人在清明节烧纸钱时,特意写上“致无名者”。
更令人震惊的是,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类似现象??
北方某养老院,一位老人临终前喃喃道:“有个女孩说了我儿子的名字……我没听清,但我知道他在听着。”
西部监狱服刑人员集体绝食,要求查阅二十年前一场冤案的原始卷宗,口号竟是:“我们要听见沈知意的声音!”
南方某高校图书馆,一夜之间所有《当代史纲要》扉页都被贴上便签:“这本书漏掉了很多人。”
灰隼把情报汇总给她看时,脸色凝重:“你已经成了符号。但他们抓不到你的真实证据,因为你没在网络上留下任何痕迹。”
沈知意静静听着,忽然问:“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
“什么?”
“他们越是拼命删除,就越证明我说的是真的。如果一切都是虚构,何必如此恐惧?”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夜色深沉,远处高楼LED屏正循环播放“共建和谐社会”的宣传片。可在对面小巷墙壁上,不知谁用红漆涂了一行字:
**“你们可以抹去名字,但抹不去痛。”**
她笑了。
---
半年后,春寒料峭。
一支考古队在西北沙漠发现一座地下建筑群,结构与第十井惊人相似。初步勘探显示,内部存在大量金属铭牌,刻有数千个名字,年代跨越近百年。更诡异的是,这些名字大多与官方档案不符,且集中在政治运动、劳改营、秘密审判等时期。
消息刚一发布,项目就被紧急叫停。负责人被带走“协助调查”,所有资料封存。
但照片早已外泄。
沈知意看着那张模糊的铭牌特写,手指颤抖。
其中一个名字清晰可见:**陈婉清**。
她母亲的名字,竟然真实存在于另一座“第十井”遗迹中!
这意味着??
类似的试炼场所,或许遍布全国,甚至全球。
每一座都是记忆的坟场,也是反抗的火种仓库。
而她所经历的,不过是其中之一。
她立刻联系灰隼:“我们必须找到其他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