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50章 华佗 陛下恐难撑过今年冬天李相爷需早做打算(第2页)

第450章 华佗 陛下恐难撑过今年冬天李相爷需早做打算(第2页)

风波暂息,然暗流更涌。三日后,裴昭被捕于渭桥渡口,随身携带一封密信,内容竟是请求鲜卑单于出兵关中,许以“共治中原”之约。信中直言:“李承业乱纲常,废嫡庶,若不早除,恐炎汉尽归寒门奴仆之手。”

李承业看着这封信,冷笑不止:“他们终于撕下面具了。原来所谓的‘正统’,不过是害怕失去特权的一群懦夫,在用祖宗的名字遮掩自己的贪婪。”

他提笔批道:“昔高祖斩白蛇起义,出身亭长;光武起兵南阳,不过布衣。何来‘寒门不得掌权’之理?今裴昭勾结外夷,图谋倾覆社稷,按《新律?谋逆篇》凌迟三日,曝尸渭水,以儆效尤。”

判决传出,举国震动。昔日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竟因一纸反书沦为刑场祭品。无数庶民扶老携幼前往渭水观刑,有人痛哭,有人欢呼,更有孩童捡起烧焦的木炭,在墙上写下“我也能做官”五字。

而在这片喧嚣之中,策园却迎来一位意外来客??陆氏遗孤,陆沉舟。

他曾是建业陆府唯一幸存者,十年前那场大火夺走父母兄妹七口性命,唯他因夜读藏书洞侥幸逃生。成年后隐姓埋名,游历九州,专研律法刑名。此次归来,只为一件事:呈交一份长达百卷的《伪律辨疏》。

“百年来,世家把持廷尉、大理寺要职,私自删改律条,形成‘私律体系’。”陆沉舟声音冷峻,“譬如《婚律》中规定‘庶民娶士族女,需纳千金聘礼’,实则正典并无此条;《田律》所谓‘三代无功不得授田’,亦为后人增补。他们用虚假法律压迫百姓,再以‘守法’之名镇压反抗。”

李承业翻阅此书,越看越惊。原来百姓口中“自古如此”的规矩,竟有八成是近五十年间逐步植入的谎言!

“你可知这些伪律最初由谁编写?”他问。

陆沉舟抬头,眸光如刃:“第一个名字,叫裴元启??裴修之父,裴衍之叔。”

李承业默然。裴家,果然是这场百年阴谋的起点。

他当即将《伪律辨疏》刊印十万册,发往全国郡县,命地方官当众焚毁所有非法条文,并宣读真正律法。同时颁布《正典令》:今后一切政令、律法必须公开刊布于城门,百姓可持竹简抄录留存,若有官员隐瞒或篡改,一经查实,斩首示众。

此举如同雷霆劈开乌云。短短月余,全国各地掀起“查伪潮”,百姓自发组织“律读会”,逐条比对官府告示与正典差异。幽州一县令因擅自增加徭役天数,被三位农妇联名控诉,当场革职下狱;豫州某豪强企图强占民田,结果村民齐诵《田律》第十章,将其赶出院门。

更有意思的是,一群曾在女子学堂就读的少女,竟自行编写《女律问答》,列举诸如“寡妇再嫁是否违法”“女子能否继承家产”等问题,引经据典予以解答,并在街头设摊宣讲。她们被称为“律娘子”,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黎?见状感慨:“先生,您当初力推女学,可想到会有今日?”

李承业微笑:“我只知,若把真理锁在书房里,它就永远只是权贵的玩具。唯有交给普通人,才能变成武器。”

然而,敌人并未就此罢休。

冬末春初,一场新的瘟疫在并州爆发。症状与南中旧疫极为相似,但传播更快,死亡率更高。更诡异的是,患者临终前皆喃喃念诵一段祷词:“血净则魂安,族纯则国昌。”

木荣紧急赶赴疫区,带回一支染疫牧民使用的银针,针尖残留黑色药渍。经太医署化验,竟是混合了南中血清残液与某种剧毒菌种的新型疫毒!

“他们在改造血清……制造反噬!”木荣震惊,“而且传播方式不再是空气,而是通过治疗??伪装成医师,给百姓注射‘疫苗’,实则注入疫毒!”

李承业立即下令全国暂停非官方血清接种,严查流动医队身份。同时派遣沈知微率领史官团,深入并州山林,寻找最早发病村落。

七日后,沈知微归来,带回一块石碑拓片。碑文残缺,依稀可见:“首座立誓,以身为祭,换炎汉归正。永和三年,柳文昭题。”

李承业浑身一震。

柳文昭!又是这个名字!

他终于明白,这张名单上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单纯的参与者,而是牺牲品。裴修、陆氏、柳文昭……他们都曾试图反抗“首座”组织,却最终被吞噬或利用。而那个写下“柳文昭”三字的人,或许正是当年真正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觉醒者。

“去找这块碑的原址。”他下令,“我要知道,柳文昭到底是谁,他又想告诉我们什么。”

半月后,勘探队在并州雁门关外一座废弃道观中找到完整石碑。背面刻有一幅星图,对应的是二十年前某夜的天象,下方附诗一首:

>“赤乌西坠紫微倾,

>十二楼台尽鬼声。

>若问兴亡何处始,

>祖庙灯熄第一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